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首頁

春季養生 夏季養生 秋季養生 冬季養生 男人養生 女人養生 中年養生 老年養生 房室養生 名人養生 道經養生
湯水保健 粥類保健 產後保健 小兒保健 妊娠保健 齋廚保健 藥膳保健 按摩保健 氣功保健 功夫保健 藥酒保健

《中年發病率高.慢性乙型異變》

 

作者:Ann Leung 來源:星島日報       整理:四時養生保健網 日期:20-05-2009

         自政府於1988年為新生嬰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該年或其後出生者,都需要接受疫苗注射。但之前出生人士則未必有接受防疫注射。有數據顯示,四十至五十歲組群的患病率高達百分之十五。最近有調查指,經濟不景令約百分之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過去大半年,擅自停用抗病毒藥物。專家提醒,擅自停藥延誤治療,可致病情反彈,造成嚴重後果。今天(5月19日)為世界肝炎日,希望提升大眾預防意識。

  西醫論據,男性患者居多

  香港大學 腸胃及肝臟科教授袁孟峰(上圖)表示,在1988年之前出生人士,可能未有接受慢性乙肝疫苗注射,現約有百分之八至十是帶菌者。發病者以男性居多,年齡普遍介乎五十至六十歲。至於肝癌 男女發病率大約為一比三,同樣以男性較高。

  乙型肝炎分為慢性及急性兩種,若血液持續呈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達六個月,即可以確診為慢性類別,反之,若乙肝表面抗原於六個月後消失,則屬於急性種類。袁醫生說︰「小孩的免疫系統發展未成熟,無法自行驅走病毒,當接觸乙型病毒時,會較易形成慢性肝炎;而成年人免疫力較強,正常情況下,六個月後病毒已可以被清除,故患的通常是急性肝炎。」所以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都在兒時感染。若病情控制不善,嚴重者可引致肝硬化 及肝癌。

  無病徵易忽略

  目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肝癌均由慢性乙肝引致,由於肝炎患者初期可能無明顯病徵,故此更容易被忽略,「到後期病情較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小便呈棕色、眼白變黃、腳部浮腫等徵狀,治療難度及時間相應增加。及早發現並使用適當藥物控制病情,可減低惡化機會。」

  每五年注射加強劑

  袁醫生稱,乙肝病毒可潛藏體內多年,帶菌者往往於捐血或偶然驗血時才發現。故此,驗血檢查可及早知道自己是否帶菌者。乙肝預防疫苗愈趨普及,注射後抗體水平會短暫上升,隨後再慢慢下降。不過,當有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的記憶功能隨即重新啟動,提升抗體效力抑制病毒。「理論上,接種後可終身免疫,如不放心,可每五年接受一次加強劑注射。」他表示,即使注射了疫苗,亦不一定會產生抗體,「有研究指,一百個接種疫苗人士有五個不能產生抗體,故接種後,需要在三個月內檢查是否已產生抗體。」

  長期服藥抑制病毒

  治療方面,現時則較多採用核苷酸類似物口服藥,控制體內乙肝病毒數量維持於低水平,紓緩發炎症狀,同時減低患肝硬化及致癌風險,「病毒數量愈高,病發機會愈大。在醫學界未研製到有效根治藥物前,患者或需要長期服藥五至十年或以上。」有研究指,E抗原血清轉換水平可作為病者停藥的考慮因素之一,但袁醫生指,病毒數量可隨時回升,一旦延誤治療,後果可以很嚴重。近年有文獻指,肝硬化患者服食支鏈氨基酸補充劑,可以減輕病情惡化機會,但是否可以令肝功能好轉則還有待證實。乙型肝炎治療不當,可致肝硬化,而飲酒更會加速惡化。

  中醫論症,肝膽互相影響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表示,中醫學角度,肝炎屬肝病其中一種,與肝膽濕熱的徵狀相類近,部分病者會出現黃疸(眼白、小便及身體變黃),調理以清肝、膽濕熱、退黃氣為主。

  肝藏血,主疏泄。肝經於凌晨一至三時進行排毒和營養吸取,痰擾心神自然影響入睡,令肝發揮不到正常功能。肝又主情志,經常憂心忡忡會傷肝,易致氣滯、吸呼不順。

  病分虛、實兩症

  陳醫師表示,肝病分為實症及虛症兩種,實症者發病較急,患者會感到燥熱、頭部脹熱、喉嚨乾、吸呼不順、痰擾心神難入睡及面黃帶光澤,調理以清熱瀉火為原則。實症若不加以治理,可演變為虛症。

  虛症者則屬慢性肝病,表徵包括面色蒼白、怕冷、難入睡、疲倦、面黃帶暗啞等,調理以養血、補氣為主。

  忌捱夜、煎炸食物
  戒絕煙酒:喝酒、抽煙等傷肝習慣要戒絕。
  避免捱夜:睡覺期間,肝臟可有效進行排毒。
  飲食得宜:油膩、煎炸及甜食等濕熱食物增加肝臟負荷,少吃為妙。
  ■治療乙型肝炎藥物恩替卡偉Baraclude。
  ■驗血可知道自己是否帶菌者。
  ■肝腎不足病者可能會有腰痠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