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指從青年到老年之間的那些年歲,但青年階段何時結束,老年階段從何開始,並不容易劃出。美國弗裏等四位醫師合著的《家庭健康指導》(1982年)一書,中年指35歲到55歲。而美國華盛頓大學史密斯等三位教授主編的《人類生物學年齡階段‧從受孕到老年》(1978年第2版)這一著作中,中年指35歲到65歲。我國有關的行政部門把中年的年齡界限定為35歲到55歲。如文摘報1983年5月13日第6版《我國科技隊伍現狀》一文的統計資料中說:“35歲至55歲的中年科技人員約有360萬。”1982年四川人民廣播電台科技組編的《中年衛生》一書則“把30到60歲之間的人算作中年”。因我們常常把35歲以下的成年人稱為青年,所以中年的起點可定為36歲,又因習慣上歷來把“花甲”之年即60歲作為進入老年的標志,所以把59歲作為中年的止點較合適。
現代醫學認為,中年以後,無論從體力上還是從腦力上,一方面是穩定而健全的時期,一方面又進入了某種生理的衰退過程。這種認識與祖國醫學的認識是大致一樣的,如《靈樞‧天年篇》說:“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英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素問‧陰陽名家大論》中也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這裏的“大盛以平定”、“陰氣自半”集中地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特點。在30歲以後,人體的多種機能便開始減退,大體上每增長一歲,減退1%。如骨骼和肌肉逐漸減弱,骨密度降低,關節軟骨再生能力缺乏,脊椎骨骼有壓縮,背部和下肢各部的肌肉強度減弱,從30歲到60歲之間約減弱10%。由於骨骼中的礦物成分增多,骨軟骨發生纖維性變化或鈣化,骨的脆性增加,物理強度下降,關節凝結不活,轉動幅度縮小,同時骨質易於增生,容易發生骨折和骨關節病,如頸椎病等。因此,進入中年之時,應該增加適度的體育鍛煉,以延緩肌肉骨骼的衰退性變化,提高機體的機能。心血管的機能在青春發育期的末尾,便達到了一生中的頂點,之後就漸漸減退。心輸出量從30歲到80歲,約減少30%,收縮壓在中年以後,每增加10歲約升高10毫米汞柱。另外,對血壓的反射性調整能力也減退,容易出現高血壓病。血液膽固醇含量,從30歲以前的180毫克%,每10年平均遞增38.3毫克%。血壓的升高和血脂的升高,都是冠心病、腦血管病發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而心血管病和高血壓病是中老年死亡的主要原因。進入中年以後,消化功能和代謝率均明顯下降。50歲後消化能力可下降三分之二多,30歲時,基礎代謝率平均每年以0.5%的速度下降。無論從熱量的需要還是從消化功能來看,中年人都要注意減少進食量。中年人若不注意調整食量,不僅會更加發胖,而且容易鬧胃腸病。人的排泄功能和生殖功能也隨年齡的增加而降低。40歲以上的人,腎小球的濾過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