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首頁

春季養生 夏季養生 秋季養生 冬季養生 男人養生 女人養生 中年養生 老年養生 房室養生 名人養生 道經養生
湯水保健 粥類保健 產後保健 小兒保健 妊娠保健 齋廚保健 藥膳保健 按摩保健 氣功保健 功夫保健 藥酒保健

《少林寺傳達摩易筋經十二式(完整版)》

 
作者: 來源:功夫資訊網--中國功夫門戶網站 日期:28-11-2008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為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般刺密諦譯師翻譯的。據傳,達摩尊者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家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法。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遍地叩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範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競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東西,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譜”已有些不同。我曾訪問請教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鑒定其優劣,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揮是精美的。我根據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證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茲將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
 
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三式是有密切關係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景生理,經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動靜兩賅”的精義。尤其對於調節肺氣,發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裏下手,單刀宜入直接掌握了“肺為氣笥”的關鍵,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樞紐,是非常可貴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確高明得多。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如下: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開始練功,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勁,全身放鬆。要想做到這項要求,必須先把“地盤”站好,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並踵站立著,一經並立,腳下氣機發動,就會有勁,反而緊張不會鬆軟了。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最好以本人的腳為標準,兩隻腳的距離等於一個腳的長度。同時後踵和腳尖必須看齊,兩腳的內側空襠裏,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第二項操作,要把脊柱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顒穴”(即肩的尖端處),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則脊柱就會自然筆直,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第三項操作,兩眼半睜半閉,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因為“眼上視則心神上浮,眼下視則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項操作,兩手順應
 
自然地下垂,輕貼著大腿的外側。第五項操作,運動垂著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楊向胸前抬起,先伸後屈,兩掌手心相對,緩緩向胸前收攏,距胸前約一拳停止,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與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臟上下左右“位置適中”,升降開合、呼吸合度,從而達到“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則心境澄清,神意內斂了。
 
第二式、橫擔降魔杵的口訣:
 
足趾柱地,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緊接第一式姿式動作之後,一面把兩掌交成“陰掌” (掌心向下),順著左右的方向,從合十當胸的架子,向左右外開,與肩相平行,開成個一字形,這架子名字叫做“橫擔降魔杵”,是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因為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如負重擔似的,一面把後踵升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腳大拇趾點地,其餘四趾是憑空離地的,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掌左右外開的運行,上下同時動作,不可參前落後。在這個動作當中,心念一定要寄託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氣靜的境界,心平氣靜在外面的象徵,是目瞪口呆的樣子,如果目瞬則視亂,口動則氣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腳尖點地,必然站立不穩,東倒西歪,飄搖欲墜了。
 
第三式、掌托天門的口訣:
 
掌托天門自上視,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
 
舌下生津將顎抵,鼻中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弛力還將挾重看。
 
這口訣的意風是說接連著“橫擔降魔杵”之後,順著一字形的架子,兩手繼續向上作半個圓周的動作,同時兩掌隨著胳臂向上作半圓的當中,把“陰掌”緩緩翻成“陽掌”(掌心向上),令兩掌心朝天,兩掌的中指微微接觸,宜對“天門”(前額發際內二寸),這時兩個胳臂已變成平行筆直,微微偎傍著兩耳門,這種架子名叫“掌托天門”。同時用“眼根”的意識向上“內視”,從“天門”觀看到兩掌。切切注意不可仰頭真的用眼去看,誤用“觀法”必然頭暈腦脹,而且站立不穩了。在這動作的同時,還須用腳尖點地,繼續升起後踵,以不能再升高為度。後踵且須微微向兩外側分開些,使“陰蹺庫”收合,關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運上升。同時使“會陽”絡穴雙雙鬆開,以期“督脈”會絡三陽氣脈,發出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使背後三關自然通暢。同時架子會自然站立穩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實屬細膩,很難做得純熟。如果練得合度,全身氣脈會自然繃張起來,自覺渾身如鋼鐵一殷的堅強,似樹幹一般的牢植,尤其以兩側的脅、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臟、膽腑、脾臟所流行的經道,特別感覺明顯。
 
其次,緊接著上述動作,把右左六個大牙齒微微咬著,緩緩咬緊運氣。自覺咬緊牙關之後,耳根震動,上及兩鬢為度。同時舌頭微微接觸上齶,承接津液,含在口內,呼吸由口呼口吸,改為鼻呼鼻吸,把息調勻,調到細而且長,綿綿不斷的標難。
 
再次,把掌托天門的兩掌,就原勢捏成拳頭,仍分左右,依照原來上舉時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挾腋下的東西,返還“橫擔降魔杵”的架子,同時雙腳也一齊動作,上下配合,不可參差,緩緩落平後踵,還原站立著。
 
第四式、摘星換鬥的口訣:
 
只手擎天掌複頭,更從掌內注雙眸,
 
鼻吸口呼頻調息,兩手輪回左右侔。
 
這口訣的意思,是就連接著第三式的動作而說的,就橫擔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單掌緩緩向右上方舉直,在上舉的過程中,把掌向前方轉變到左面而內向著頭頂,仍舊保持陰掌(掌心仍向下)。同時掉頭向右偏視、注視右陰掌的掌心。在右掌運動的同時,左掌則相反地向下降落,—邊下落,一邊向背後轉移,用手背貼著“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兩旁,橫開約三寸的宛宛中)o這時內裏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勻。最吃緊的關鍵,是一面用眼注視掌心,一面則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貼著的腰眼,隨著呼吸的吐納,腰眼必會自然發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隨著這種凸凹開合的動作,也隨順著它微撤運動著。呼吸的次數可以隨便,三次五次,不必拘執。
 
其次,照著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舉,掉頭左視,右手下落,貼著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樣地體會運動。這樣地交替輪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須兩手的次數相等。
 
有些人練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勁”向外,是錯誤的,應該糾正過來。因為這種架子是掌托天門的方法,它是練三陰氣脈外開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換鬥的架子,是把三陰氣脈收回內斂,變換成回陽的架子,去練三陽氣脈的方法,所謂摘星換鬥的含義,從外向內才謂之摘,等於說摘花摘葉,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狀,形容比喻這個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訣:
 
兩腿前弓後箭,小腹運氣空松,
 
用意存於兩膀,擒拿內視雙瞳。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著摘星換鬥而運動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條舉如下:
 
第一動作,就摘星換鬥的架子,必須在左手向上,右手貼腰眼的姿勢開始,順著“左陰右陽”氣脈的自然規律,以右手右腿領先,千萬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從右腰眼離開,微向下垂,傾勢向右前方變成陽掌,向前抄去,緩緩抄到與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時把掌變成陰掌的“擒拿手”(腕部與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攏,如雞頭形。氣機集在掌心的勞宮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著牛尾巴向後倒拉的滋味。
 
第二動作,在右手運動的問時,右腳一齊開始,向右前方上進一步,把右腿變成彎弓的形式,而左腳則順著右腳上步的姿勢,伸成箭一般的筆直,這叫做前弓後箭。
 
第三動作,在右手向前抄,變換“擒拿手”的同時,左手也須同時動作,就原勢的陰掌順勢向下降落,一邊下落,一邊也同樣變換成陽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後面抄去,與左腳的箭形成同方向的兩條線,手比腿部約高十五度。
 
第四動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於前,左手擒拿於後,心念集中在兩掌,隨著呼吸的吐納,與小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著運動,在吸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右掌向後倒拽,在呼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左掌,向前順牽。兩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微微相應而戰動著。
 
把這四項動作,緊密地操作完畢,隨即依照這種方法,變換成左腳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變成陰掌的擒拿手,右手則反向背後抄去,變成陽掌的擒拿手,右腳則變成右箭步。如此反復操作幾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訣:
 
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來,
 
排山還海汐,隨息七徘徊。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五式而來的,仍就前弓後箭的架子,倒拽順牽的韻味,順勢變換成出爪亮翅。首先借著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後倒拽的“內勁”勢子,把後面的箭步隨勢前收,兩腳看齊站立,後面的手同時也順勢抄向前面,與先在前面的掌看齊,兩掌變成“排山掌”(掌指翹立筆直,掌心向外),肘、臂與兩肩等齊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開始前推,輕如推窗,繼而前推到極點的時候,則重如排山。這時身架直立,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的中間,“觀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這種韻味,自然發現,不可追求)。
 
其次,再把徘山掌緩緩向胸脅內收,有如海水還潮,落汐歸海的韻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內收,貼攏左右兩側胸脅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復來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氣,決不可參前落後,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第七式、九鬼拔馬刀的口訣:
 
側首屈肱,抱頭拔耳,
 
右腋開陽,左陰閉死,
 
右撼昆侖,左貼胛膂,
 
左右掄回,直身攀舉。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連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練功架子。在劍術裏面與拔劍式是相同的。茲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種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舉提,朝腦後作圓周運動,一面作圓,一面隨著作圓周向後的進度,把掌變成半陰半陽拿(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一直向後進行,直抵後腦,用掌心抱著“玉枕關”,用手指輕輕拉著左耳朵的“天城穴”(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輪折卷,有騎縫處)。
 
第二種操作,在右手作圓的同時,整個頭和頸項,隨同動作,掉頭扭項,面頰向左正方旋轉,後腦轉向右方,迎接右掌相抱。
 
第三種操作,右掌已經把頭抱著,把耳攀著,這時的右肩與臂、臑,必須相平,右腋張開,不可傾倚收閉。
 
第四種操作,右掌抱頭攀耳之後,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著運動。這時心念隨著氣脈的運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這樣一拔一攀,頭肘張弛相應,運動三五次。
 
第五種操作,左掌在右手運動的同時,配合運動,不可落後參前,先就原來排山掌的架子,順式向下降落,由陰掌變為半陰半陽掌,反手向背後作圓周的運動。在下降到與左腿平行相對的時候,即當再變為陽掌,掌心正向背後,於是用手背循著左腿,偎傍著髀樞、從盆骨向上,反掌貼著背心,掌行貼在兩個胛骨的
 
中間,約當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間。隱約仿佛有被背心吸著的韻味,把左腋下牢牢閉著,同時與右手抱頭、撥耳的運動,順應它激微響應著。另外在頭手的運動中,身子既要放鬆而又要筆直,不能隨著動搖。
 
第六種操作,把呼吸配合著上述五項運動,從第一種動作開始,即須“氣沉丹田”,不可升、降氣機,微微略帶閉氣的意思,輕輕呼吸。頭、頸、胸、肩才能特別放鬆,全身才能筆直,氣機也才能沉靜下來。
 
第八式、三盤落地的口訣:
 
上齶抵尖舌,張眸又咬牙,
 
開襠騎馬式,雙手按兼拿,
 
兩掌翻陽起,千斤仿佛加,
 
口呼鼻吸氣,蹲足莫稍斜。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七式而練上盤、中盤、下盤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盤落地。把它分析成幾個動作,條述如下:
 
、先就九鬼拔馬刀的姿勢,身子筆直地立著不動,兩手分別從後腦和背心,各順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兩手,與肩相平,成為一字形,掌心向下。
 
、次在兩手乎伸之後,隨即把左腳順著左側的正方向,分開胯襠,兩腳的距離,大約以二尺五寸為標準,但高長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總以不大不小,兩腿不覺蹩扭為原則。
 
、兩腿下彎,變做“騎馬襠”,騎馬襠的標準,以大腿緩緩下彎,其彎的程度與膝臏骨成水平線為度。同時腰背脊柱,不能彎腰駝背,須求筆直,與大腿的騎馬襠成九十度的角。
 
、在兩腿下彎,變化騎馬襠的同時,上面的兩掌也一同動作,配合兩腿下彎的速度,不可參前落後,都用陰掌(掌心向下),緩緩往下按,好象按壓一種東西似的,縮綿不斷往下沉壓按去。兩掌下按的程度,以掌與膝臏骨相平為標準,即當停止下按的勢子。以待變化第五項動作。
 
、將下按的雙掌,一齊翻轉,變成陽掌(掌心向上),仿佛兩掌心裏拿著很重的東西一樣。
 
、變好陽掌,雙雙如象拿東西的姿勢之後,隨即兩腿上升,慢慢還原成站立的姿勢,而兩掌也一齊隨著上升,這時覺著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標準,以雙腿立起豎直,雙掌上拿與胸部相平為度。這時左腳仍沿外開的動作,向內收回,與右腳看齊,兩腳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兩掌保持上拿的姿勢,不予變動。
第九式、青龍探爪的口訣:
 
青龍探爪,左從右出,
 
左掌糾行,蜷傍脅部,
 
右爪乘風,雲門左露,
 
氣周肩背,扭腰轉腹,
 
調息微噓,龍降虎伏。
 
這口訣的作用,是專練肺臟、肝臟、膽髒和帶脈的方法,所謂降龍伏虎的動功。茲分析操作次第如下:
 
、先就第九式兩掌上拿的姿勢,把左手陽掌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五個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開,各約三四分的距離,掌心裏空而又圓,可以容納一枚雞蛋,氣脈集中在掌心,這叫做龍探爪)。順勢向左側面的脅肋部位收縮回去。在收縮的時候,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後倒遲,肩、臂、腕、掌隨著它運動,一齊向左後方縮去,不能緊張。
 
、在左掌變化運動的同時,右掌也一樣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借著左掌向左後方縮去的勢子,順著勢子伸右掌,如乘風浪一般地動,似波浪相連,相應地朝左側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邊的“期門穴”、“雲門穴”張開,右邊的“期門穴”、“雲門穴”閉著。
 
、在左掌後縮,右掌左探的同時,腰部和腹部隨著肩、臂的勢子,相應地向左扭轉,同時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松,才能把束在腰間的“帶脈”鍛煉得柔韌如絲,鬆緊合度。
 
、在一二三項操作中,呼吸的運用,用“撮口音”發出“噓”字的音調,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時,即當撮唇發音。微微探爪,如象波浪一個接著一個地向左探爪,同時微微發出“噓”音相應著。有些象唱戲曲運用花腔似的。
 
、頭頸也跟著向左側方轉去,與掌、肘、肩、臂、腰、腹相應。
 
、以上五項動作部操作完畢,再照這種次第,反縮右掌,探深左掌,向右側方抓去,照左邊運動的要領一樣,與右邊交替轉番練二三次。
 
第十式、臥虎撲食的口訣;
 
兩足分躇身似傾,左弓右箭腿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翅尾朝天掉換行,
 
呼吸調勻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
 
還將腰背偃低下,順式收身複立平。
 
這口訣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來鍛煉經絡的,在武功的運動方面,又可以變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擊技譜》所載的“地趟招”,十八變化是有名的拳技殺手,都從此演繹而出。茲將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條列後,
 
、先就青龍探爪的架子,順著右掌左探,左掌內縮的姿勢,隨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進一步,把右腿彎曲,左腿伸直,變成右弓左箭的“弓箭襠”。同時把胸、腰、臀順勢前傾。
 
、順著兩腿變化弓箭襠,身子前傾矮下的同時,把右掌順勢借勁,從“左探爪”的姿勢,向右前方變成陰掌,斜行削擘,
 
以正對右腿膝臏骨的前面為度。
 
、左掌也隨順著右掌的運動,直接從左邊脅肋下面,變成陰掌,朝著左前方以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撲,象老虎撲食的樣子。適與右掌平整看齊。
 
、兩腿兩手運動,合了一二三項的要求,隨即雙掌下撲,把雙掌的掌心貼著地面,以支援前半身,再把右腿彎縮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後半身,同時把頭昂起,兩眼注視前方,又把腰部放鬆,脊柱凹平,千萬不可強硬,或者凸起。
 
、隨即把雙掌掌心凹起,另用五個指頭尖,分散成象傘網似的,點柱在地上,支持體重。同時兩隻腳的後踵也離地升起,只用足大趾尖點住地,配合雙手指尖,支持體重。
 
、再就第五項姿勢,單獨把雙手的肘關節緩緩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時把胸部向前緩緩前進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來回運動三五次。
 
、在雙手肘關節屈、伸、進、退的同時,把伸直的左腿,用膝關節向上翹起,只翹起下半段的小腿,這個姿勢,叫做“虎尾腿”。翹起的程度,以腳心朝天,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的角為標準。
 
、左腿上翹,配合兩手、右腳如法運動二三次之後,隨即放下還原,順勢收縮彎曲,變成左弓步,同時掉換右腿,再把右腿翹起,照前途動化繼續運動二三次。如果在換左弓步翹右虎尾腿的時候,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乎掌心和足心,鬆口氣再升起來。
 
、這時內裏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雙手肘關節一屈一伸、胸部一進的時候,當同時呼氣,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時候,當同時吸氣。
 
第十一式、打躬擊鼓的口訣:
 
兩掌持後腦,躬腰至膝前,
 
頭垂探胯下,口緊咬牙關,
 
舌尖微抵齶,兩肘對平彎,
 
掩耳鳴天鼓,八音奏管弦。
 
這口訣的操作,是連接著臥虎撲食的架子,而鍛煉腰腿的。茲分條敍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就臥虎撲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練過之後,隨即把虎尾腿放下,還原成右箭步,同時再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觸地面。
 
、隨即縮右腿與左腿相平看齊,變成蹲著的姿勢,同時把腰豎起,又把兩掌離地,反掌把後腦的“玉枕關”貼著,貼的姿式,掌心把兩耳孔塞閉著,兩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頭都貼著“玉枕關”兩肘彎曲,向頭相對,肘與肩要成平行。
 
、貼好“玉枕關”之後,隨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鬆而須要筆直。立直之後,開始用中指、食指、無名指、輕輕敲擊後腦的“玉枕關”。左右兩手交互著動,頻頻敲擊,這種動作名叫“鳴天鼓”而敲擊的音調節奏,照規定應該用“漁陽三撾”。分二四邊音與中音的擊鼓法。再用“幽冥鐘”一百零八杵的撞鐘法。在音符的理論,叫做“黃鐘”、“大呂”合奏,始為“鳴天鼓”。初學的人,不必這殷細緻講究,只運用指頭輕敲,發出鼓聲就可以了。
 
、嗚天鼓做完之後,繼續就原姿勢雙掌抱著後腦,慢姐俯身彎腰,腰胯放鬆,將頭向兩膝的空襠中間彎垂下去,向胯下彎垂,以不能再垂再彎為度,但不可硬作強求,能彎垂多少算多少,同時雙腿要挺直,不能彎曲的。與打躬的樣子相似。
 
、彎腰與垂頭之後,隨即慢慢直立起來,還原全身筆直的架子。再度鳴天靛一次。
 
、在彎腰與垂頭的動作中,牙關微微咬緊,同時呼吸大半閉著,只可很微細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探了,可以完全把氣
 
閉著。直立起來之後,則照普通呼吸。
 
第十二式、持尾搖頭的口訣:
 
膝直膀伸,推手及地,
 
瞪目搖頭,凝神一志,
 
直起頓足,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功課完畢,
 
祛病廷年,無上三昧。
 
這口訣是易筋經的最後一個,也是結束練功的一種方法。看來簡單,實則這方法能使全身二十部常經奇經的氣脈,通通調和,使全身氣血因各別鍛煉之後,統一鬆散開來,會全身在練功之後,覺得輕鬆舒適。茲分述操作次序如下:
 
、就打躬擊鼓的架子,把兩掌從後腦向正前方推去,使兩隻胳膊伸直與肩相平行。
 
、把兩掌十指交叉,輕輕扣著,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攏,約距胸兩拳遠近,隨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以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時腰部放鬆,隨著雙掌下推之勢,一齊下彎。但,雙腿須要筆直。
 
、雙掌推到地上,將頭部四面微微搖轉。
 
、隨即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不可參前落後,恢復原來直立的姿勢。
 
、雙掌鬆開,向左右各揮動七次,兩足各頓地七次。
 
、這個架子的呼吸,完全用普通的自由呼吸。
 
、雖然不用特別的呼吸,但要把意識集中兩個地方。在直立的時候,集中在鼻尖上。在推掌及地的時候,則集中在掌心裏。因為這樣意識集中,呼吸放鬆了,是接著去練“靜功”的準備階段,也是“由動入靜”的聯繫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