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4歲。2012年12月12日上午初診。發熱1日。患兒昨起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咳嗽,痰白量少,支原體(+)。經口服美林(布洛芬溶液)、輸液消炎抗病毒對症治療,大汗出而熱退。今復發熱,經朋友介紹前來就診。刻診:發熱,無鼻塞流涕,無惡寒,咳嗽,痰白量少,不喘,咽痛,納差,手心熱,身微汗出,大便幹,二三日一行。舌紅苔白根膩,脈細數。
辨六經屬少陽陽明合病,辨方證為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湯證。處方:柴胡24克,黃芩10克,清半夏15克,黨參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生薑3片,大棗4枚。2劑。
囑1劑分4次服,每服四分之一,熱退則1劑藥分2天服。由於初次服中藥,不敢多服,按1劑2天的服法,晚上熱稍退,家人十分擔心,遂又服美林以退熱,汗出而熱不解。囑立即煎第二劑,分多次續進,直至熱退。隨訪藥後病癒。
體 會
《傷寒論》第394條:傷寒瘥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本案之患兒如未經美林發汗而大汗出,亦無咽痛、納差等證,尚有應用大青龍湯或桂枝二麻黃一湯的機會,當微汗而解。現患兒過汗傷津而見咽痛,故不宜複發汗。且表已解而復發熱,咽痛,納差,脈細而不浮,說明邪已入于少陽;手心熱、汗出、大便幹、脈數為陽明病,故馮世綸辨為少陽陽明合病,治以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湯,而不宜用發汗解表劑複發汗以除熱。
本案佐證了藥物劑量與服藥方法在傷寒體系中的重要性。患兒如遵醫囑,或可一劑而愈。小兒用藥劑量因各種因素之影響,實難掌控,而馮世綸本桂枝湯方後注之服藥方法,在外感熱病的治療中,多處以成人量,分多次服用,逐漸增量,以知為度,或停後服,或後續改1劑分2天4次服,非但不至有太過或不及之虞,反而能取一劑知,二劑已之效。故本案當為醫者用藥之參考,亦可為不遵醫囑者戒。
關於小柴胡加石膏湯
小柴胡加石膏湯為胡老常用之加味方,除此方之外,胡老常用的尚有小柴胡加桔梗湯等多種加味方。《經方傳真》:小柴胡湯見口舌乾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熱不退多現本方證。發熱、不欲食而口苦、頭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證,不可與麻杏石甘湯,宜本方,尤其小兒肺炎更多本方證,宜注意。其作用是和解解熱,而不是發汗解熱。
曹穎甫先生等指小柴胡湯為發汗劑,當源於對《傷寒論》第101條、第149條之“必蒸蒸汗出,卻發熱汗出而解”以及第230條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錯誤解讀,不足為據。馮世綸認為:小柴胡加石膏湯在臨床中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發熱的治療,如外感表解而傳于少陽熱不退者,或三陽合病有咽痛者,皆有應用的機會。
關於柴胡除熱的應用及其劑量
柴胡,《本經》謂“味苦,平。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藥性論》言治“天行溫疾,熱狂乏絕”,足見其為退寒熱之良藥。胡希恕總結前人經驗,認為柴胡為疏氣行滯的解熱藥,而有治胸脅苦滿的特能,尤善於除半表半裏之寒熱。馮世綸認為:柴胡劑屬於和解解熱,不是發汗解熱,故小劑量應用是無法達到除熱的作用,必須用到24克或以上方可,常用量為24克。如果臨床用於胸脅苦滿等其他柴胡證之治療,則一般只用12克。
關於桔梗的應用
《傷寒論》第311條: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12條: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後世複宗排膿湯之意,遂以排膿為桔梗之主要功用,主治濁唾腫膿、咽痛等。吉益東洞《藥徵》亦據此曰:桔梗,主治濁唾腫膿,兼治咽喉痛。
馮世綸認為:以證測藥,肺癰、咽痛、咽幹等多屬於半表半裏陽證,故桔梗所主當為半表半裏陽證之腫膿、咽痛、咽幹等,可以歸類為少陽藥之屬,而沒有一些人所謂的解表作用。故咽痛當辨為半表半裏陽證,以桔梗為治,不可複發汗。《本經》亦言桔梗“主胸脅痛如刀刺”,更足以佐證桔梗所治當為半表半裏,亦不治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