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熱是晚期癌症的常見症狀,目前並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張老治癌熱療效顯著,多日癌熱,數劑即止,現總結張老在治療癌熱中應用“加味補中益氣湯”心得如下。
補中益氣湯來源於《脾胃論》,配伍特點是虛者補之,甘溫除熱,惡性腫瘤中晚期的患者大都體質較弱,少氣懶言,脾胃虛弱,四肢無力,腰膝酸軟,自汗,身熱,以低熱為主,並以下午和晚上居多,持續時間較長,時輕時重,伴有感染時可出現持續高熱,感染消除後仍會持續發熱,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張老基於此種熱型,給予“加味補中益氣湯”,效果顯著。
組方:黃芪50克,台參30克,白術10克,甘草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升麻5克,柴胡5克,刺五加20克,靈芝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口服。
功用:補中益氣,甘溫除熱。
主治:惡性腫瘤中晚期出現的低熱,自汗,氣短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白光白,倦怠嗜臥,體疲納呆,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解:肺者氣之本,黃芪重用,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人參、甘草、白術補氣健脾為臣藥,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中益氣之功;血為氣之母,其虛時久,營血虧虛,功用當歸養血合營,協助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並以少量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升,清升則陰濁降,協助君藥以提升中氣,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氣虛發熱者,得此甘溫益氣而除之,元氣內充,清陽得升,諸症自愈。
加減運用:納呆,食欲欠佳可加焦三仙、雞內金消食健胃;乏力較重,可重用刺五加;血虛可加元肉、雞血藤;口幹可加阿膠、南沙參;腰膝酸軟可加巴戟天、淫羊藿等。
典型病案
趙某,男,59歲,山東德州人,2010年10月22日初診。
就診時“持續低熱2個月,噁心、嘔吐5天,加重3天”。患者
3個多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肋部疼痛,伴有間斷低熱,治療後不緩解,當地某醫院行骨髓穿刺,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遂在該醫院行化療4次。化療導致骨髓抑制,血象下降,因出現肺部出現大面積感染而停化療,經抗感染、升白等對症治療後,症狀稍好轉而出院,但患者仍持續低熱,最高37.8℃。來診時患者低熱,自汗,噁心,嘔吐,頭暈乏力,體質較虛弱,多以臥床為主,進食後上腹部脹滿,嘈雜,舌淡,脈沉細。
治以補中益氣、甘溫除熱,同時建議患者回當地給予止吐、保護胃黏膜、抑酸等對症治療,以緩解化療後胃腸道抑制導致的噁心、嘔吐等。
處方:黃芪50克,黨參30克,炒白術10克,甘草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升麻5克,柴胡5克,刺五加20克,靈芝50克,雞血藤30克,浮小麥30克,防風10克,碧桃幹30克。
10天后復診,患者體溫36.3℃~37℃之間波動,自汗消失,頭暈乏力好轉,能下地做適當活動,無噁心、嘔吐。
簡介:張士舜,男,1962年畢業于河北中醫學院醫療系本科,從事中醫治療腫瘤50年,學驗俱豐,是第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四批河北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100餘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