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參應用
人參含有人參皂苷、蛋白質、肽、酚、糖、氨基酸、揮發油、維生素、甾醇、膽鹼、黃酮、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和益智的功效。《神農本草經》將人參列為“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君”藥之一,味甘微涼,無毒,具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之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治男女一切虛症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內傷中風、中暑庳瘺、吐血、咯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編著的《傷寒論》中記載了113個藥方中,人參配伍的藥方達21種。三國時期名醫華佗用人參治療“偏枯不遂、皮膚不仁、心肺煩而嘔血”等病症。
近代藥理試驗研究證明:人參能增強機體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提高免疫功能,在恢復體質及保持身體健康上有明顯作用;有提高血紅素含量,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對治療心血管、胃和肝臟疾病、糖尿病、不同類型的神經衰弱症等均有較好療效;有耐低溫、耐高溫、耐缺氧、抗疲勞、抗衰老等作用。近年報導還有抗輻射、修復化療損傷和抑制腫瘤生長等功效。
(二)人參栽培
人參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西晉末年,晉代《石勒別傳》記載“初勒家園中生人參,葩茂甚盛”,最早記載了人參的栽培,石勒系西晉時後趙主,羯族(匈奴之別支)人,少時居上党武鄉(今山西省襄垣縣西北),以行販為業,石勒出於行販人參動機而將人參野生變人工移植栽培。據此可考,我國人參栽培距今至少有1660年以上的歷史。梁代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贊曰“三丫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椴樹相尋”。唐宋時期關於人參栽培亦有陸龜蒙、蘇軾等多位文人在詩中予以記載。至元、明、清時期,人參野生變家植的栽培方法和措施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統規律,已有了收籽遮陰播種的栽種方法,把播籽繁殖育苗和移栽結合起來。據清楊賓《柳邊記略》記載,至清康熙時,東北採挖人參規模曾達“歲不下萬餘人”,在野生人參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更促進了人參栽培技術的發展。清代唐秉鈞所著《人參考》中,對人參栽培方法做了詳細記載。
(三)人參加工
人參加工炮製大約起源於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晉代張華《博物志》中已有幹制人參—生曬參的記載,唐代姚思廉《梁書》記載“合藥需用生人參”,可知此時人參已有生熟分用;南宋徐競《高麗圖經》中“人參……生熟二等,生者色白體虛,藥用味全,熱經夏暑易蠹之”,記載了蒸制人參;《大清三朝事略》、《柳邊紀略》中記載了生曬參和湯參的加工方法;清代方拱《絕域紀略》中記載了蒸制人參的起源,又在《風城瑣錄》等文獻中,對人參加工炮製器具有所記載等等。由此可見,我國具有悠久的人參加工炮製的歷史,開創並確立了人參加工炮製方法和成品人參的品類。
目前,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人參的主要加工產品已開發出五大類近千個品種:主要是原料型初級加工產品,以人參為主要原料生產的藥品,人參食品,人參保健品和人參護膚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