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首頁

春季養生 夏季養生 秋季養生 冬季養生 男人養生 女人養生 中年養生 老年養生 房室養生 名人養生 道經養生
湯水保健 粥類保健 產後保健 小兒保健 妊娠保健 齋廚保健 藥膳保健 按摩保健 氣功保健 功夫保健 藥酒保健

《穴位按摩舒緩頭痛》

 

作者: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整理:四時養生保健網 日期:01-01-2013

中醫理論認為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使氣血運行受阻;或內傷病久,氣血不足,失於濡養;或痰濁瘀血,阻於經絡,都可導致頭痛。

頭痛的辨證主要在於區別外感與內傷。外感頭痛,一般發病較急,痛勢較劇而無休止,多屬實證,治療以袪邪為主;內傷頭痛起病徐緩,病勢也較緩,時作時停,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證,治療以補虛為主。

對於各種頭痛,中醫強調袪除病因,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外感頭痛以袪邪活絡為主,視其邪氣性質,採用袪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方法。內傷頭痛以恢臟腑氣血功能為主,因應具體需要,分別施以補腎、益氣、養血、化痰、袪瘀等方法。辨證治療時,可參照頭痛部位及經絡循行,酌加引經藥以提高療效。例如:後頭痛屬太陽膀胱經頭痛,可加羌活、防風、蔓荊子、麻黃為引經藥。前額頭痛為陽明胃經頭痛,可加葛根、白芷。側頭痛屬少陽膽經頭痛,引經藥為柴胡、川芎、黃芩。

平時容易有頭痛的人,亦可作穴位按摩以舒緩頭痛。

1. 太陽穴,於從眉毛和外眼角的中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地方就是太陽穴。有疏風散滯,清熱明目之效。按摩時正坐曲肘放桌上,輕輕握拳,以大拇指指關節,由內而外按揉穴道並推之向外,約10分鐘,休息5秒。左、右各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2. 百會穴,位於頭頂上,從兩眉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脖子後面的頭髮邊上的連線的中點。有開竅寧神,平肝熄風之效。按摩時稍握拳,以大拇指掌關節按揉穴道10秒,休息5秒。每天按揉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平時應注意飲食,避免酒精、咖啡因的食品,作適當的運動,保持心情舒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中醫內科)董子林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