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泡茶從加工工藝上杜絕了使用二次茶和回收茶的可能。袋泡茶沖泡方便衛生、清洗簡單,再加上包裝越來越精美講究,深受白領們歡迎。
“袋泡茶的消費量大約占市場的10%,袋泡茶本身也是將原茶壓成碎末,不是用茶渣、茶末當原料的,這點是可以放心的。”位於北京馬連道茶葉城的吳必林說。
浙江大學茶學系副系主任、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國家一級評茶師、茶學博士王岳飛說,“其實,外國人習慣了這種茶飲方式,袋泡茶的茶原料與散茶的茶原料在安全性上並無差異。我並沒有聽說過將回收茶、二次茶放進袋泡茶中做原茶的,人們所理解的袋泡茶的茶末、茶灰,並不能用在袋泡茶的生產加工中,因為加工過程中,不符合要求的茶末會堵住機器。”
加工過程
小於50孔的茶灰、茶末不能用於袋泡茶原料。
那麼從樹上摘下來的茶葉,是如何加工成袋泡茶的?在加工過程中是否會增加農殘的風險?王嶽飛解釋說,通常袋泡茶加工的工藝流程如下:原料茶一檢驗一複火一切碎一篩分一風選一拼配一包裝一裝盒一檢驗一裝箱一袋泡茶成品。
在進行袋泡茶生產時,首先要對原料茶進行必要的檢驗,要求茶葉品質正常,無黴變和異味,重金屬含量、農殘指標都要符合國家茶葉衛生標準。
若系碎茶則可直接進行分篩,若系條茶則應先行使用切茶機切碎,然後分篩,分篩後將14-50孔的碎茶投入風選。大於14孔的茶葉則應重新送上切茶機切碎,切碎後再分篩。小於50孔的茶灰、茶末不能用於袋泡茶原料。風選是將14-50孔碎茶中茶灰和輕質茶毛等吹除。然後根據要生產的袋泡茶的品質要求,選取不同茶葉原料,拼配出符合產品標準的袋泡茶原料。這時即可使用袋泡茶包裝機進行袋泡茶包裝。袋泡茶農殘是否超標,主要與原料有關,與加工過程關係不大。
濾紙安全
以“假設濾紙能吃”來設定標準
袋泡茶用的最多的是茶葉濾紙包裝,一般是用纖維製成,另外還有尼龍材質製成的三角包。“除了茶葉本身外,袋泡茶的濾紙材質需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比如濾紙或尼龍的厚度、強度、亮度、水分檢測等等都有相關的安全標準,比如濾紙的鉛含量多少,砷含量多少,有無異味、微生物、螢光物質等對人體有害物質都需檢測。”王嶽飛說,並非什麼濾紙都能做袋泡茶。
“袋泡茶濾紙的標準,是假設濾紙可以吃來定的,雖然有不少人質疑國家標準,但我認為國家標準是符合國情的,甚至有些標準上高於其他國家。在濾紙和茶的鉛含量標準上,我們規定鉛含量每公斤少於、等於5毫克,是按蛋糕、麵包一樣的食用級定的,歐盟的規定是少於、等於10毫克/公斤,日本是20毫克/公斤。”王嶽飛說,並非我們的國家標準就比不上別人的嚴格。
王嶽飛表示,“茶葉本身不是一種依賴農藥的作物,中國很多茶區不使用農藥,茶葉中本身含有高含量的特徵性成分茶多酚類(占幹物重的18%-36%),能抗病蟲害,所以茶葉病蟲害危害比其他農作物相對輕。另外,中國茶區高山茶比例較高,高山茶區也因氣溫較低原因,春茶甚至全年都不使用農藥。”
鄭國健對茶葉相關的標準娓娓道來,“目前茶葉相關的國家標準有77項,包括基礎標準、產片標準、品質安全標準等,法律明確國家標準的強制性;作為國家標準的補充,有關茶葉的行業標準有118項,有農業部制訂的行業標準,有供銷社系統制定的行業標準,還有出入境制訂的檢疫標準……
除此之外,還有200多項地方標準,每個省都有符合自己當地特徵的標準;茶葉生產企業制訂的企業標準是這一立體標準系統的第三層次,有10000多項企業標準,從法律體系角度來說,我國的茶葉標準體系是完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