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以長期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特徵,是由創傷、慢性勞損、感受風寒或濕邪等因素導致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症。疼痛可呈鈍痛、刀割樣痛,嚴重者不能穿衣、戴帽、梳頭,影響睡眠。此病多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故俗稱“五十肩”。不少中老年人都曾遭受其害而備受折磨,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在肩痛與肩周炎之間畫上等號,將所有的肩痛都算在了肩周炎的賬上。其實,這樣做對肩周炎不公正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給了某些嚴重疾病漏網的機會。比如以下三種貌似肩周炎的疾病就值得讀者注意:
·冠心病·
剛過知天命之年的林工程師,近一段時間來老是覺得左側肩關節不時隱隱作疼,心想肩周炎找上門來了,便到醫院的理療科進行理療,但效果甚微。理療科的醫生問他還有哪里不舒服,他仔細想了想,說偶爾有心臟停跳的感覺。醫生當即進行了心臟聽診,發現有頻繁早搏,建議他去心臟科好好檢查一下。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他的病根終於水落石出——他患有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或痙攣引起的心臟病。病情發作時心肌缺血、缺氧,出現心前區或胸骨後疼痛,乃是冠心病患者常見的症狀。
那麼,林工程師為何沒有感到明顯的心前區疼痛而是肩痛呢?原來,肩部、胸骨部以及左側小指等處的痛覺,都是經過1—5胸椎前的交感神經節與相應的脊髓神經傳入大腦的,此時,大腦分不清疼痛是來自心臟的,還是胸骨、肩部的。所以,心前區的痛感被肩痛掩蓋了,而誤以為是肩周炎在作祟,心臟科醫生將此種心絞痛形象地喻為“聲東擊西”。
林工程師的情況警示我們:中老年人出現肩痛,特別是局限於左側肩部的疼痛,莫要疏忽對心臟的檢查。尤其是那些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一旦出現肩痛,不可輕易往肩周炎上套,應想到很可能是“聲東擊西的心絞痛”。除了去醫院做心電圖等檢查以識別外,自己也可大致鑒別:冠心病發作時,每次“肩痛”的時間不長,一般持續幾分鐘即消失,且肩關節的活動不受影響,而肩周炎的疼痛歷時較長,關節不能自由活動;另外,冠心病的“肩痛”可經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即可緩解,而肩周炎的肩痛只能被去痛片、芬必得等止痛藥所減輕。
·肺
癌·
肺癌的典型表現有咳喘、胸痛、咯血等三大症狀,但也有不少肺癌是以肩痛拉開序幕的。
40多歲的劉老師,平時身體挺健康的,他沒有其他嗜好,就喜歡吸煙。近一個多月來,他突感右側肩部脹痛,到學校醫務室開了一些止痛片服用,但不管用。後因疼痛加重,到市醫院就診,一句“穿衣服抬手時胸部刺痛”的訴說提醒了接診醫生,建議他做胸部X射線攝片,結果真相大白——右肺尖部赫然一塊陰影,手術病理檢查證實為肺癌。
某夜,王某剛睡下不久,突覺左肩部呈鑽心似地劇痛,服去痛片無效,急診入院。後來查明,王某得的是右肺下葉肺癌,按肺癌治療後疼痛消失。
兩個病人都是肺癌,而且都有肩痛,很像肩周炎,但導致肩痛的機理卻不一樣。劉老師得的是肺尖癌,癌腫長在肺尖部,而肺尖的周邊區域分佈了許多神經叢(如支配頸部皮膚和肌肉的頸叢、支配肩背部以及上肢皮膚與肌肉的臂叢),當不斷“壯大”的癌組織壓迫或侵犯了這些神經叢,即可引起相應部位的疼痛。劉老師的癌組織侵犯了臂叢神經,故肩部疼痛感“應運而生”。這種疼痛通常以腋下為主,向上臂內側放射,如同燒灼,夜間尤其劇烈。如果臂叢神經受壓,還可影響肩部與上臂的活動,極易誤為肩周炎。
至於王某,得的是肺下葉肺癌,癌組織離臂叢神經較遠,怎麼也出現了肩部疼痛呢?原來,其肺癌已非早期,已經發生了骨轉移,癌細胞轉移到了左肩部,並侵襲肩部的骨骼,故發生頑固的肩痛。
因此,當出現了肩部疼痛感時,切忌將思維局限在肩周炎上,有必要做相關的肺部檢查,以當心肺癌作祟。
·糖尿病·
從局長位置上退下來不久的甄某,身體向來不錯,只是近一段時間以來,感覺左肩部疼痛,左臂活動受限,單位醫務室的醫生說他得了“五十肩”。他還挺幽默:60歲的人了還得50歲的病,看來還不老嘛。可按肩周炎治療了一段時間,總是不見效果。後來,妻子陪同他到市醫院就診,接診的專家詳細詢問了發病經過,建議他查血糖,結果顯示血糖值明顯增高,他得了糖尿病。出於意料的診斷結果令他大吃一驚,不是說糖尿病人有“三多”(多食、多飲、多尿)嗎?可並未察覺自己在這些方面與往昔有刊—麼顯著改變,而目前的最大問題是肩痛,這與糖尿病可謂風馬牛不相及啊……
誠然,糖尿病的典型表現確為“三多”,但遺憾的是,如此典型的糖尿病現在已經越來越鮮見了,呈現在病人身上的多是一些看上去似乎不沾邊的“蛛絲馬跡”,“肩周炎”就是這類“蛛絲馬跡”之一。
那麼,肩周炎是怎麼與糖尿病掛上鉤的呢?原來,由於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失調,導致動脈血管硬化,使肩關節周圍的血管、神經不能獲得充分的血液供應,累及臂叢神經缺血缺氧及營養不良,從而產生“五十肩”的症狀。美國一項涉及800例糖尿病人的觀察資料表明,肩周炎與糖尿病有著比較確切的關聯,將其列為糖尿病的一個潛在信號絕非揣測,值得中老年讀者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