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首頁

春季養生 夏季養生 秋季養生 冬季養生 男人養生 女人養生 中年養生 老年養生 房室養生 名人養生 道經養生
湯水保健 粥類保健 產後保健 小兒保健 妊娠保健 齋廚保健 藥膳保健 按摩保健 氣功保健 功夫保健 藥酒保健

《小兒發燒的處理原則》

 
作者:豐原大同中醫醫院 來源:台灣中醫網 日期:18-12-2008

        小孩發燒是所有父母均會面對的問題,學會如何居家處理,才能與醫師配合照顧孩童,確保其健康。
       一般而言,肛(耳)溫最高,腋溫最低,口溫居中,如果肛(耳)溫超過38度℃或腋溫超過37度℃即謂之「發燒」。要提醒家長千萬不可只用手去感覺小孩有否發燒。
發燒的原因可重可輕,它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狀。
固此密切注意發燒時伴隨的症狀,可做為醫師診斷病因及治療上的重要參考。需再強調的是退燒的處理只是讓小朋友比較舒服,潛在原因須一起治療,發燒及疾病本身才可能完全治癒。另外發燒本身很少會燒壞腦筋,除非高燒至41.7度℃以上或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引起的發燒。
       一. 非藥物方面
1. 減少衣服穿著,以寬鬆為主,減少被蓋。但有發抖畏寒時,先用棉被覆蓋,不 畏寒再減少被蓋。
2.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調節室溫至24度℃~26度℃。
3.多補充水分,好好休息,勿過度活動。
4.肛(耳)溫超過38度℃,多喝開水多休息;超過38.5度℃,可使用退燒藥物(如退燒栓劑),超過39度℃可給小朋友洗溫水澡,(水溫約24度℃~34度℃,約20~30分鐘)
       二. 退燒藥物方面(處理原則)
1.六個月以下嬰兒須經醫師指示使用。
2.肛(耳)溫38.5度℃或腋溫37.5度℃以上,可先使用。口服退燒藥,若一小時仍降不下來,可加用退燒栓劑。
3.一來即高燒超過肛耳溫39.5度℃,可先用栓劑,若一小時體溫仍降不下來,可加用口服退燒藥。
4.有熱痙攣病史者,宜提早使用退燒藥物。
5.水痘及流行性患者,勿使用阿斯匹靈退燒藥物,否則易引起雷氏症候群(抽筋及肝衰竭)
6.口服藥物及栓劑原則上可每六小時使用一次。
7.嚴重腹瀉患者儘量少用退燒栓劑。
最後須注意感染有無惡化或發生併發症的情形,如果孩童出現哭鬧不停,活動力差,高燒不退或特殊症狀等,應速至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