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首頁

春季養生 夏季養生 秋季養生 冬季養生 男人養生 女人養生 中年養生 老年養生 房室養生 名人養生 道經養生
湯水保健 粥類保健 產後保健 小兒保健 妊娠保健 齋廚保健 藥膳保健 按摩保健 氣功保健 功夫保健 藥酒保健

《早期預警重大心血管疾病刻不容緩》

 
 

作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整理:四時養生保健網 日期:25-05-2009

         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正成為我國國民健康的巨大威脅。《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通過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的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能力。在日前舉行的以“心血管健康資訊學的重大科學前沿”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在重大心血管疾病控制方面,我國亟待建立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簡稱“三早”)的創新理論和體系,並發展相關重大關鍵技術。

積極開展健康資訊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張元亭教授做了題為“健康資訊學與急性心血管病早期預警”的主題評述報告。張元亭說,實現重大心血管疾病防治模式向“三早”轉變的關鍵之一,是對人體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到疾病狀態的全程監控,因此,應更加重視對微觀和宏觀層面的人體生命資訊的精確獲取與分析方法、手段和裝置的研究。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德培院士在題為“心血管病的重要發病機理”的報告中指出,重大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國人力資源喪失的主要原因,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和體重超重是5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劉德培認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應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環境、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納入影響人體健康的多個要素,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地進行醫學研究;發展個體性、先發性、參與性、預測性、普適性、預防性的健康理念,並把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應用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之中。

健康資訊學是從遺傳信息開始,將個體健康的相關資訊進行監測、記錄、管理和分析,以便對患病風險進行早期預測,對不良傾向進行及時調整,對健康狀態進行綜合評估,並對疾病的出現努力做到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健康資訊實質上是個體生命系統的資訊,涉及基因組、個體表型以及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等。生物資訊的提取、處理、建模以及臨床應用是健康資訊學的關鍵步驟。

清華大學李衍達院士在題為“健康資訊學”的報告中指出,健康資訊學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美國國家工程院將其列為21世紀最具挑戰的14個重大科學領域之一,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和一些大型跨國企業已在這方面投入鉅資進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雖然我國的健康資訊學研究有其獨特的優勢,但目前仍然面臨著理論、技術、關鍵設備等方面的諸多挑戰,亟待取得重大突破。

與會專家認為,心血管健康資訊學面臨十大挑戰,包括:發展生物單分子檢測與分子成像方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以人為本、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以醫院為核心的分散式四位一體的個性化疾病早期預警與干預體系等。

張元亭指出,易損斑塊是導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元兇,研究引起易損斑塊破裂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應通過血液檢測和影像手段來評估斑塊的易損性,繼而對易損斑塊破裂的誘因進行即時、連續、無損的監測,並結合血管周圍的環境研究斑塊的破裂機制,做出患者的風險評估和早期預警。與會專家指出,研究易損斑塊的發生、發展和破裂機制需要依靠心血管健康資訊的高精度檢測,依靠現有醫學設備,如CT、MRI的性能提升,並發展生物電信號檢測、光聲成像技術等新方法和新技術。

此外,就實現重大心血管疾病防治模式的轉變問題,張元亭提出開展“和諧健康工程”的建議。這一工程的預期目標是,在未來3~5年建立高特異性、高靈敏度、快速單分子檢測與分子成像理論基礎;闡明易損斑塊破裂的力學機制;初步建立高危患者即時早期預警體系等。和諧健康工程將為急性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手段。

創新發展重大醫學診療設備

大力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技術和裝備,創新發展重大醫療器械和裝備,將為我國13億人口的健康提供堅實保障。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田捷研究員介紹了分子影像領域已取得的理論創新成果以及初步推廣應用情況,指出將聲、光、熱、磁、核等技術綜合集成應用于分子成像研究,將極大地推動其在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惠汝太教授提出,應利用診斷疾病的方法來預測疾病,如利用蛋白質學和代謝譜學尋找新的生物標記物等。科學界應該在生物標記物和影像學方面,重點發展針對亞臨床疾病和疾病的臨床亞型的研究,實現疾病的早診斷、早干預,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一個新的醫學領域,超聲治療正在逐步形成和發展。重慶醫科大學王智彪教授以我國獨立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IFU超聲裝備為例,指出非侵入性、無創地在深部組織形成單個腫瘤完整的凝固性壞死,是目前HIFU消融治療的關鍵問題。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樊建平研究員提出,在我國當前條件下,大力發展高技術、低成本的醫療器械和設備具有重大意義。具有疾病早期診斷或預警功能的醫療器械擁有巨大的市場,國外醫療器械巨頭紛紛投入鉅資研發具有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功能的新技術。但是,我國目前對此尚缺乏實質性的工作,因此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同跨國大公司在高端醫療器械產品上展開競爭迫在眉睫。

樊建平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開發的低成本健康檢查床和健康家居系統為例強調,發展醫療設備必須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包括財力、人口數量以及疾病特徵等重要因素,積極大力支持國家科研力量和企業自主進行醫療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

專家建議,以心血管健康資訊為切入點,發展疾病診斷和預警資訊模型,以期在理論、方法、技術以及關鍵儀器設備的研製上有重大突破,並將健康資訊模型推廣至癌症等其他重大疾病的檢測和防治,真正實現從以症狀治療為中心向以預防為主,早期預測、早期調整、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模式轉變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