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首頁

春季養生 夏季養生 秋季養生 冬季養生 男人養生 女人養生 中年養生 老年養生 房室養生 名人養生 道經養生
湯水保健 粥類保健 產後保健 小兒保健 妊娠保健 齋廚保健 藥膳保健 按摩保健 氣功保健 功夫保健 藥酒保健

《手足口病熱感.春夏風土症候》

 
作者: 來源:星島日報 日期:03-04-2009

          近日(香港)本港手足口病患者增加,更有幼稚園要停課控疫,廣東地區至3月底更多達三千宗個案,山東省亦有大規模爆發。證實以往5月至7月才好發的手足口病,已提早來襲,加上春夏交接乍暖還寒,日夜溫差轉變急遽,體內熱氣難以散發,很易造成中醫學上的熱感,病情較普通外感嚴重。
  西醫指引

  接觸增多 提早爆發

  兒科醫生張傑(上圖)指,近日衞生防護中心已向私家醫生發出指引,須注意近幾個月手足口病的增加趨勢。手足口病雖全年皆可出現,但多於夏、冬兩季才有明顯爆發。可是近日有提早爆發迹象,且集中在日間護理中心和幼稚園。估計與地區人口密度高,令病毒更易傳播有關。此症還未有任何預防疫苗及治療方法,主要以紓緩病徵、減低併發症為主,待身體自行復元。因此以避免接觸病毒為上,如減少到人多擠逼地方、小朋友玩具及日用品應定時清潔。飯前、如廁後徹底洗手,亦有助隔絕手足口病病毒。

  腸病毒共有四類,包括小兒麻痹症病毒、柯薩奇A、B型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當中主要由柯薩奇A16病毒引致手足口病。唯腸病毒71型(EV71),可致手足口病出現嚴重病徵,故被廣泛注意。病毒主要經接觸病者的唾液、鼻或喉嚨分泌物、穿破的水疱及排泄物而傳播。如接觸後再經口鼻進入人體,即可受感染。由於過程以手、足、口為主要媒介,故又稱手足口病。尤其五歲以下幼兒,本身抵抗力弱,加上幼稚園內與同學接觸頻繁,往往一個患病,很快就會蔓延至全班。

  典型病發四部曲

  1. 經過三至七日潛伏期後,患者首先會發燒,並且多以微燒為主。同時出現食慾不振及喉嚨痛等症狀。

  2. 發燒一至兩日後,舌頭、牙肉及兩腮內側,開始出現呈細小紅點的疱狀,對吞嚥進食造成不適。一兩天後,口腔內疱狀物開始潰瘍,造成疼痛令幼兒不願飲食,小心幼兒會因而出現脫水情況。

  3. 及後身體亦開始出現皮疹,主要集中手掌以及腳掌位置,外形呈扁平或凸起狀紅點,但不感痕癢。

  4. 如無引致併發症,疱狀物和紅疹會於一周內消失痊瘉,病毒傳染性亦會減弱,但瘉後二至六周內仍具傳染性。

  EV71易致命 成人亦可感染

  EV71病毒,相對於其他腸病毒,更易引起嚴重併發症,包括心肌炎、病毒性腦炎、類似小兒痳痹症的癱瘓等。在臨牀病徵上更與其他腸病毒並無分別,難以即時分辨,而且無藥物可作預防併發症的出現,只能時刻留意病情進展。張醫生曾遇過一位病童,感染手足口病差不多康復時,爸爸卻不幸被兒子傳染。「很多家長誤以為手足口病只是兒童病,其實任何人皆可患上,只因成年人抵抗力較強,故較少受感染,而並非可免疫。」

  中醫論據

  熱氣不散易致病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上圖)表示,每逢季節轉變,由於南方天氣不似北方冷熱分明,時常冷熱交雜,加上香港位處海邊,經常吹來陣陣潮濕南風,濕熱天氣令體內熱氣積聚。尤其現在乍暖還寒,市民早上都會感涼意而多穿衣,誰料中午氣溫上升,如未來得及減衣降溫,體內熱氣內困即可致「熱感」。

  可致中暑 昏迷

  熱感與一般日常所指的外感有別,外感是因人體受到外間風邪侵襲所致,相反熱感則是體內熱氣難以散發而生,本身體質燥熱者更易患上。徵狀為非常怕熱、滿面通紅、口乾鼻燥、頭痛暈眩及體熱腫脹等。如未能及時解熱散表,即可能導致中暑,甚至昏倒不醒人事。

  四招防禦

  1. 穿衣配搭應可隨時適應冷熱,忌穿一件過的厚衣,轉熱時難以脫下散熱。

  2. 同樣勿只穿單衣,因一場驟雨可令氣溫急降,應帶備外套免招外感。

  3. 室內外溫差過大亦可造成熱感,建議冷氣調至攝氏二十五度中等溫度。

  4. 忌通宵捱夜,因會降低自身抵抗力,充足睡眠可助身體更易適應溫差。

  忌以冷氣急降溫

  不少打工一族中午外出用膳後感體熱,回到室內時即調高冷氣即時降溫。陳醫師表示這樣甚為不當,人體散熱過程應以緩慢為佳,如突然以冷氣解熱,可導致冷熱感冒兩病俱發,嚴重者可即時昏厥。故應待減衣後於室溫環境內慢慢散熱,方可令身體自行適應。

  湯水穴按 散熱良方

  竹葉石膏湯:竹葉五錢、石膏一両、銀花三錢、連翹三錢,以四碗水煮成一碗,感到身體發熱時飲用,可起清熱降暑作用,唯孕婦不宜服用。另於手掌虎口的合谷穴、手肘外端的曲池穴,每日按兩分鐘,可紓緩身紅脹熱徵狀。

  註:飲用前應先諮詢中醫意見。
  ■幼稚園的玩具,是傳染手足口病的媒介之一。
  ■口腔內疱狀物令幼童感不適,抗拒飲食而易致脫水。
  ■照顧患病兒童時應注意衞生,以免手足口病在家中反覆傳染。
  ■春夏日夜溫差大,未能及時減衣散熱,易致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