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連爆出本地(香港)藥廠製藥差錯的醜聞,不禁令人對藥物安全產生懷疑。其實即使市民購買的藥物本身沒問題,一旦儲存或服用方法不當,亦很易導致不良後果。加上不同類型藥物,有不同儲存期限,尤其開封後,該如何判斷使用限期?今日特請來藥劑學專家一一解說,正確服用及儲存藥物法門。
非處方藥多只抑制病徵
香港大學
藥劑學院一級導師雷銘丰指,藥物根據療效和安全性,可分為處方藥物及非處方藥物兩大類。處方藥物要經醫生診斷後處方方可購買,其不但能紓緩病徵,還具治療疾病功效,適用於治療較嚴重或慢性疾病,同時其副作用也可能較多。非處方藥物則毋須醫生處方,消費者亦可自行購買。其療效和副作用較輕,以紓緩病徵為目的,不具根治療效。不過,如使用不當或過量亦可致敏、令人中毒。
藥膏根據其特性有不同用法,部分止痛藥膏須配合摩擦動作使患處發熱,利用熱力暫時使皮下神經只感受到熱力,而減輕痛楚感覺。
如類固醇
的抗敏皮膚藥膏也只須塗患處,而不能塗於原好、有傷口、稀薄的皮膚上,否則反會令皮膚產生不良反應;香港腳藥膏則應在塗完整個療程後,再多塗一個星期,令有真菌問題的皮膚減低復發的機會。
主要用藥須知
藥物種類 正確食用方法 開封後儲存期限/備忘
心臟病 藥
(脷底丸)
發作時即服一粒,如未有改善可每五分鐘服一粒,直至心痛得到紓緩。如十五分鐘後仍沒有改善應立即送院,免延醫診治。開封後只宜存放在原樽內,並只可存放八星期,因藥效會隨空氣揮發。
應置於手提袋,而非貼身衫袋中,因人體熱力會令藥效加速揮發。
抗生素
口服抗生素療程由三至十四天不等,須視乎病情需要及抗生素種類。大部分除非特別指明,一般飽肚後服食可減腸胃不適副作用。即使病情有好轉仍須服完整個療程,消滅殘餘病菌免死灰復燃。
藥水式的抗生素多只可存放十四日,膠囊則可以至有效日期為止。
哮喘 藥
氣管舒張劑多只噴兩下,如於十五分鐘仍未好轉則應求醫。類固醇式哮喘藥應長時間每日定時使用,方可具預防之效。
用完噴霧式類固醇後,應立即嗽口,免口腔出現真菌滋生。
安眠藥
應據醫生建議,勿自行加大藥量。另如以酒精送服可致中毒昏迷。
勿在非醫生建議下服多於一種安眠藥,免致藥力過強而中毒。
感冒藥
感冒藥具多種成分,但不可服用多於一種,以免藥效重複過強。以每日不應多於八粒為限,服用過量亦可致中毒。有收鼻水成分的感冒藥可令血壓上升,高血壓及糖尿病
人避免使用。
如五日後仍無好轉即應求醫,了解是否其他原因致出現病徵。
消炎止痛藥
主要針對因發炎而產生的疼痛,但對於細菌入侵引致的痛楚則無能為力。
與其他多數獨立包裝的藥物一樣,由生產日開始可存放約三年。
■錯誤塗抹方法,可令藥膏效用大減。服藥只可用清水,勿以茶、牛奶、咖啡送服,因其成分可影響藥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