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項研究估計,本港(香港)青光眼病患者逾九萬人,當中超過一萬人雙目已永久失明,此症乃本港永久失明成因的榜首眼疾。估計至2020年,患者更加會增至逾十二萬人。雖經診治,但視力仍難以完全恢復,故必須盡早防患。近日理工大學
發明的檢查新法,有助及早預測會否患上青光眼。
舊方法事後孔明
據負責研究的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陳浩龍博士指,青光眼能令視覺神經逐漸損壞,大部分患者會因眼壓上升而出現視野收窄、視力敏感度受損等徵狀,致盲率高達兩成三。現時檢查的主流方法,分別為驗眼壓,即量度眼球壓力以判斷是否出現青光眼;其次是盲點視力測試,透過檢測盲點的位置和數量,判斷患病的可能性;另一為視野測試,因視野收窄乃青光眼的病徵之一;最後是視網膜神經健康檢測,因青光眼可對視神經造成破壞。以上四種方法,都是在青光眼已病發,臨牀上影響最少三成視力時,才可以檢測出來。
新法能於受損前預告
由於大部分青光眼早期並無病徵,待視力出現問題時,視神經往往已受嚴重破壞,視力永久受損。且現時仍未找到可回復因青光眼而損失視力的方法,只能盡力減慢視力損失速度,亡羊補牢。以往須待患者視力已受損,出現病徵時才測量到青光眼。陳博士的研究則發現,患者視網膜在適應不同光度及對比度的畫面反應上,會較常人慢,透過新測量方法「多閃光視網膜電生理圖」,即使在未病發及出現病徵前,仍可得知會否患上,準確度逾九成。
較傳統檢查費貴一倍
陳博士分別在人及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並比照之前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將問題上溯到視神經最前端的神經末稍,如其出現病變即會令到對不同光度及對比度的反應下降等。這方法能令患者在病發前四至五年,已可預測到患病風險,做到「未雨綢繆」,且於未有病徵時已可進行針對性治療,大大減少患者視力損失的機率。新技術已可於臨牀應用,相信於不久將來便可在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診所率先推行。新檢查方法較傳統的需時多一倍,估計收費亦最少較現時的檢查費用貴約一倍,即約三千元。
■非所有高眼壓者皆有青光眼,故傳統量眼壓方法未必奏效。
■豬隻基因與人類相近,可選擇其視網膜作實驗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