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自殺!終於上央視了!
輸液=自殺!終於上央視了!
外國人視輸液為小手術,澳大利亞人看病基本沒有輸液的。而我國醫院出於經濟利益考慮,不開輸液的醫生無法在醫院立足。
這篇文章詳盡說明瞭危害所在。
看完請一定轉帖,可能舉手之勞可能幫人重拾健康甚至生命。
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
當前有的村衛生所或醫院為了騙錢,“凡病皆吊瓶”的現象非常嚴重。哪怕是牙痛、傷風感冒等小病,也要掛“吊瓶”。
專家調查發現,95%以上的人不知道濫用輸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70%以上的輸液為不必要的輸液。
觸目驚心的濫用輸液已給人類帶來重大災難。我國已成了重災區。
國內外醫學專家呼籲:“醫生在選擇用藥時,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注射的原則”。如醫生違背這一原則,濫用輸液,會給病人造成不良後果,甚至危及生命。這是因為強行將藥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輸,要比口服藥有更大的風險。臨床發現“吊瓶”中加入的藥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劇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種藥物,其毒副作用就會增加50%以上。
有些藥物配合不當,進入血管可發生化學反應性沉澱。例如氨苄青黴素與去甲腎上腺素聯用,可呈現棕色沉澱。有的醫生常大量為病人輸注維生素C。其實連續大量輸注維生素C,可使病人出現中毒反應。濫打“吊瓶”的輸液反應也很嚴重。
某科研單位統計:6個醫療單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輸液反應,其中死亡7例。
輸液反應輕者頭痛、低燒、藥疹、心慌,重者高燒、寒顫、關節酸痛、煩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濫打“吊瓶”還可造成人體水、電解質平衡紊亂。任何品質好的注射劑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
北京某醫院在對“吊瓶”檢查中發現,在1毫升20%甘露醇藥液中,可查出粒徑4~30微米的微粒598個。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黴素的藥液中可檢出粒徑2~16微米的微粒542個。一毫升藥液中含有這麼多微粒,那500毫升藥液中就會有20萬個微粒。
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心、肺、肝、腎、肌肉、皮膚等毛細血管中,長此下去,就會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微粒堵積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炎症、過敏等。隨輸液進入人體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細胞吞噬後,可使巨噬細胞增大,形成肉芽腫。
有一學者對一個一生輸過40升“吊瓶”的屍體進行解剖,發現該屍體僅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於輸液對血管也是一種刺激,長期輸液常會導致靜脈發炎,出現紅腫疼痛、局部體溫升高,甚至硬化等。靜脈輸液和口服藥物的最終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對策:一是去正規的醫院或診所看正規的醫生,根據病情用藥而不是為了其它去輸液!二是醫護人員規範操作,避免污染和減少微粒的產生,同時使用合乎要求的液體、輸液器、注射器,盡可能過濾掉微粒。減少和避免輸液的不良反應發生。
輸液打吊瓶,因其見效快、療程短而深受青睞,但是現在,很多人無論什麼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紛紛要求輸液。特別是換季之時,感冒發燒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醫院輸液室人滿為患,而實際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燒,其實根本用不著輸液,吃些藥,多休息休息就會好。
【內科】不需要輸液的24種內科疾病
細菌引發炎症,抗生素才有用。專家表示,出現炎症的刺激因素有4大類:生物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因素,物理的,化學的以及免疫過度的因素。帶“炎”的病中只有由細菌引起的那些,用敏感的抗生素才會有效。像感冒、腮腺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起不到效果。由物理、化學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比如咽炎,有時是講話過多、麻辣燙飲食等引起的,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