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流傳着很多「醫療健康資訊」,吃這個補腎,吃那個抗癌,但這些信息有多準確?
讀者最近傳來一篇網上文章,並引述中醫藥典籍《本草綱目》,指吃黑木耳會導致性冷淡及腎功能減退等問題,並以文中作者一個親戚的遭遇,說明將黑木耳當藥吃會造成血液黏稠,與近年指它有助心血管健康的「良好形象」相違背。難道吃黑木耳真的有害?
這名讀者除了附上該篇網上文章外,更特別強調﹕「《本草綱目》認為﹕『本耳乃朽木所生,有衰精腎之害。』能導致性冷淡、陽痿、腎功能減退等,成年男子、老年人、冠心病
、高血脂、高血壓、血黏稠患者盡量少吃或不吃黑木耳,更不可把黑木耳當藥吃。
「未經科學反覆驗證的偏方不可輕信,除非抱着死馬當做活馬醫的心態。」
《本草綱目》是否這樣寫的?當中提及的「本耳」,又是否「黑木耳」?
翻查手邊的《本草綱目》,找不到「本耳」,但在「木耳」一條,則有如下描述﹕「木耳生于朽木之上,無枝葉,乃溼熱餘氣所生……」另又寫道﹕「按《生生編》云﹕柳蛾補胃,得一陰之氣,故有衰精冷腎之害也。」原來作者李時珍引述另一本中醫著作《生生編》,指木耳有「衰精冷腎」問題。
未見稀釋血液人體研究
研究菌類的香港中文大學 生物系副教授趙紹惠指出,《本草綱目》所指的「木耳」,很可能是一個概括的類別,未必就是指黑木耳。
至於黑木耳,網上有很多談到其功效的文章,指它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以至稀釋血液,暢通心血管。但趙紹惠翻查科學文獻,未見有稀釋血液的人體研究,也沒有針對血液黏稠度的報告。不過,有研究人員以黑木耳的高濃度提取物,餵給老鼠食用,又或在試管試驗,結果出現紅血球凝聚及加速血塊形成的現象。
食用分量低 影響較輕微
趙紹惠表示,雖然如此,但上述研究結果對一般市民而言,不太具參考價值,原因是提取物以90%以上濃度的甲醇來製造,一來酒精濃度太高,二來甲醇是工業用酒精,不適合人類飲用,否則可致盲。她稱,現實世界中,我們吃的是黑木耳,不是吃由甲醇提取的黑木耳高濃度提取物,加上食用分量一般不會太多,影響相對輕微。
雖然現代科學未證明黑木耳有「衰精冷腎之害」,但趙紹惠引述韓國 及巴西
的研究報告指出,以銀耳(又稱雪耳)的高濃度提取物在老鼠身上做實驗,發現影響牠們的精子生產量。不過,她請市民不用擔心,理由也是因為我們不會經常且大量吃雪耳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