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的進歩,糖尿病患的存活率越來越高,但是糖尿病腎病變的病患數也相對增加,糖尿病導致腎衰竭的透析病人數目遞減。據估計,台灣的透析病患有
25 %至 30 %是由糖尿病腎病變所造成的,這個數目正逐年增加中。
糖尿病是相當複雜的全身代謝疾病,最終會影響到全身大小血管,而腎臟是全身血管分布最豐富的器官,所以無論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皆有可能導致腎病變,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更容易產生末期腎病變。
依據Mogensen教授的分類,糖尿病腎病變可分為下列五個時期﹕
第一期﹕腎絲球血流量增加,腎臟較正常為大,此期又稱為高過濾期。
第二期﹕腎絲球過濾率大於正常,腎絲球基底膜變厚,間質增加,少量白蛋白流失到尿液,這種現象稱為微蛋白尿。
第三期﹕尿液中白蛋白流失增加,用一般尿液試紙即可驗出蛋白尿。本期又稱試紙蛋白尿期,正式進入糖尿病腎病變。這個時期部分病患會有輕度蛋白尿、高血壓、水腫等現象。
第四期﹕部分腎絲球開始硬化,腎絲球過濾率開始降低,並有大量蛋白尿。這個時期病人幾乎都有高血壓、水腫、腎機能不全的症狀。
第五期﹕病患進入腎臟病變末期,大部分腎絲球硬化,腎絲球過濾率小於每分鐘10毫升,腎衰竭症狀產生。
上述糖尿病腎病變由第一期進行至
第四期,平均約需十七年的時間,至第五期約需二十三年,但若病患的血壓和血糖沒有好好控制,整個過程可縮短為五年到十年,可見高血壓和高血糖對糖尿病腎病變的影響。
那麼血壓最好控制在什麼程度呢?根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學會建議,控制收縮壓低於13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85毫米汞柱;如果尿蛋白已經超過每天
1克者,收縮壓要低於125毫米汞柱,舒張壓要低於75毫米汞柱,另外血糖最好控制在每百毫升一百四十毫克以下。
降壓藥的選擇以不影響血脂肪、血糖及干擾低血糖症狀者為首選藥物。目前最常見使用的降壓劑有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及鈣離子阻斷劑(CCB)兩種,但以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除了降血壓外,還有保護腎臟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但國人對於該類藥物有容易乾咳的現象,特別是女性病患,比例高逹
30%以上。所幸目前已有新一代的降壓藥--血管張力素接受器阻斷器(ARA)問世,其藥理作用和ADEI類似,只是作用位置不同,同樣具有降血壓、保護腎臟、降低蛋白尿的療效,但較少有乾咳副作用,可提供病患另一項選擇。
糖尿病初期可以由嚴格的血糖控制,避免腎病變的發生,如果已經進入第二期或第四期糖尿病腎病變,除了控制血糖外,就得採用低蛋白飲食及降血壓藥物治療。雖然透析可以治療末期糖尿病腎病變,但對個人生活品質仍有影響,對國家財務也是一項沈重負擔,所以治療糖尿病除控制血糖外,還得注意腎臟病的潛在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