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生活忙碌、食無定時,很多人都試過睡前感到胸悶,噯氣後即感灼痛。有內科醫生估計,本港約四十萬市民患有不同程度胃酸倒流(GERD),每年新症高達四千二百宗,較十年前上升近三倍。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十八、九歲患者比例上升,且多屬肥胖人士。利用中西醫學,有助及早防治胃酸倒流。
牙齒變薄乃先兆
腸胃肝臟科醫生姚志謙(上圖)指,胃酸倒流乃極常見腸胃病,但若胃酸倒流每周都發生至少兩次,持續出現胸口灼痛、長期咳嗽、上腹疼痛、吞嚥困難或反覆出現中耳炎等徵狀半年以上,即應接受治療。除腸胃外,牙齒也可察看出端倪,因牙齒可被胃酸侵蝕而變黃、變薄,尤以上顎門牙內側最為明顯。
增食道癌風險
連接食道和胃部之間的下食道括約肌,可防止胃內食物及胃酸倒流回食道及口腔。胃酸倒流患者因種種成因,令括約肌變得鬆弛,失去阻隔胃酸上湧的功能。當胃酸進入食道,會破壞食道內的黏膜,引致胸口灼痛。如缺乏治療,可以令食道發炎,長遠增患食道癌風險。
抑制劑減少鹽酸
除可用傳統的胃乳片等中和劑或抗組織胺阻隔劑等抑制胃酸藥物外,現時主要處方藥力較強的質子泵抑制劑(PPI)抑制胃酸分泌,可有效減少胃部鹽酸。一般服食二至四周後即可以紓緩胸口疼痛,至病情改善大多可停服。但如病情極嚴重,或需要考慮以外科手術修補鬆弛的括約肌。
脾胃不和損肝氣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上圖)指,中醫認為胃酸倒流令吞吐的氣中帶有酸味,與肝及胃功能異常有關。中醫認為肝氣主升,胃氣主降,當肝氣過盛時會壓抑胃部,導致胃氣和胃酸上湧。同樣當胃氣不足或胃火過盛時,胃氣亦難以下降,連帶形成胃酸上湧。
慎辨寒熱兩證
此症可歸類為吐酸之症。當中又可分為寒熱兩證,熱證者多由肝鬱化熱而致,會出現吐酸、心煩、咽乾、口苦、舌苔偏黃等。而寒證則多由寒邪犯胃所致,以胸口翳悶、噯氣帶臭、舌苔偏白徵狀為主。
先治標後治本
治療吐酸,熱證者可用黃連、吳茱萸、海螵蛸、竹茹、甘草等泄肝清火。寒證者則應用黨參、白朮、茯苓、法半夏、陳皮、砂仁等藥,以溫養脾胃。另應即時減少進食酸性食物和放鬆心神,耐心調養肝胃,一段時日後,胃酸倒流自可以得改善。
■質子泵抑制劑副作用少,胃酸倒流患者可長期服用。
■患者可用胃鏡檢查食道有否發炎。
■按壓膝蓋骨對上二吋,靠外一吋位置的梁丘穴,每日一分鐘,能理氣和胃,減少胃酸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