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
認識 |
自我照顧 |
子宮復舊 |
生產後第一天子宮維持在臍部高度,然每天下降一橫指,10-14天子宮回復到骨盆內的位置
子宮於4-6星期回復到正常體積 |
環形按摩可使子宮保持圓且硬,同時可促進子宮內蛻膜排出,但不宜太用力或過度刺激以免子宮疲勞 |
惡露 |
子宮功能之一是分娩後能自行清除所有的碎片和殘留物,經由陰道流出體外,即是惡露,依內容與顏色可分為:
1.紅惡露:產後1-3天出現為鮮紅色稍有血腥味
2.漿性惡露:產後4-10天出現為暗紅到棕紅,成漿液性無味
3.白惡露:產後1-2星期為米黃色無味早晨的排出量較晚上多,因躺臥時惡露會積聚在陰道或子宮內而起床時惡露即排出
惡露量也可因用力或母乳哺餵時而增加 |
當惡露量大量增加,可先自行作子宮按摩並盡速回院檢查 |
陰道變化 |
產後的陰道成水腫(或有瘀血)且皺褶消失不見,可於產後三週內縮小且皺褶回復,但無法恢復到未曾生產前的大小 |
可藉會陰收縮運動(凱格式運動Kcgels
exercises)見產後運動加強陰道口的緊張度和收縮力 |
排卵和月經的再出現 |
大部份未哺乳者或只哺餵一月者12週內恢復,亦有在24週內行經 |
若持續哺餵母乳者忌使用口服避孕藥 |
妊娠紋 |
懷孕時腹部撐脹使皮膚的彈性纖維破裂造成生產時呈深紅色到紫色,漸漸褪成銀白色但永不會完全消失 |
|
腸胃系統
|
產後因黃體素影響腸肌鬆弛和腹內壓力減小,而延遲產後第一次的排便 |
常下床行走可重建正常的排便型態
食物中也應攝取新鮮水果和纖維以利排便。
避免延遲拒絕排便以免導致便秘和增加不舒適 |
泌尿道 |
產後初期起初12-24小時排尿會因產後利尿作用而大增 |
排空膀胱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若有尿液滯留則泌尿道感染機會增高,且脹滿的膀胱也可能使子宮移位影響子宮收縮造成子宮出血 |
產後發汗 |
產後期間經由皮膚排除多餘體液和代謝產物排汗量會大增 |
流汗時勤擦拭保持乾燥以免著涼 |
產後痛 |
乃因子宮間歇性收縮,經產婦比初產婦更常有產後痛,其他子宮被過度膨脹如羊水過多、多胞胎等亦會加重產後痛 |
哺餵母乳者因嬰兒吸吮會使您的體內釋出催產素,刺激子宮收縮加重產後痛,大致2-3天即可改善,可藉著俯臥並用枕頭予腹部壓力而得到緩解 |
產後檢查 |
在產後42天可回院婦產科門診作產後檢查,但若有以下情況時應打電話詢問或回院檢查 |
發燒38.5度(口溫)以上
傷口有紅腫熱痛發炎情況或擠出膿水
惡露中有大量血塊或組織碎片
白色惡露後再發生鮮紅色的出血
產後兩週內無惡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