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首頁

春季養生 夏季養生 秋季養生 冬季養生 男人養生 女人養生 中年養生 老年養生 房室養生 名人養生 道經養生
湯水保健 粥類保健 產後保健 小兒保健 妊娠保健 齋廚保健 藥膳保健 按摩保健 氣功保健 功夫保健 藥酒保健

《秋季與人體生理的關係》

 
作者: 整理:四時養生保健網 日期:19-05-2009

           具體地講,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
五味(酸、苦、甘、辛、鹹)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氣(風、暑、濕、燥、寒)
五季(春、夏、長夏、秋、冬)
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
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聲(呼、笑、歌、哭、呻)。
           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
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秋天氣溫漸低而氣壓漸高,人體出汗減少,血液流向體表不如夏日那麽盛,但脈管仍帶有擴張的餘勢,故秋季正常脈表現爲輕虛而微浮,似羽毛狀。
內經 四時脈象
春脈弦,沉滑而長; 夏脈鉤,浮大而弦; 秋脈毛,浮澀而短; 冬脈石, 沉小而濡.
           秋季空氣乾燥,可使氣管、喉、肺等呼吸道彈性降低並易産生微小的裂口,纖毛活動減少,使排出異物的功能減退;呼吸道血流減少,從而降低了吸氣功能。
          秋季大氣中正離子增多,使氣管上皮的纖毛運動自1400/分降低至1100 次/分,使人容易感到咽喉乾燥和頭痛。
          秋季易發疾病,如急性胰腺炎、風濕熱、哮喘、慢性腎炎、感冒等。
秋季與人體生理的關係7
秋季冷空氣活躍,可促使栓塞、中風、支氣管哮喘、心絞痛、消化不良、血友病、膽結石絞痛等病發作。
          秋季氣候易誘使人精神及情緒上的波動,表現爲乏力、不愉快、不想工作、失眠、頭痛和易激動等。尤其在天氣變化前數小時中,上述症狀更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