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弓米,其實是粥字的拆寫,古時有位書生家貧,經常有好友來探望他,留客人吃飯時,他不好意思說只有粥來款待,於是說“啜少許雙弓米”。
文人固然幽默,但粥能養胃益氣、滋潤臟腑,確實是理想的自然食品。
大米和小米都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來熬粥後,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中醫裏叫做“米油”,俗稱粥油。很多人對它不以為然,其實,它富含人體需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豐富,體弱的人,尤其是因病胃口不好的人,多飲用很有益處。
因此民間有“米油賽參湯”的說法。“米油賽參湯”,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是舊時用米油代替母乳哺育嬰兒,是確有其事的。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季,天氣變化往往會使人措手不及,冷暖變化的不規律,使得支氣管炎、哮喘、胃病等疾病多在這個季節發作或者復發。清代醫家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對藥粥的醫理做了詳細的闡述:“米雖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參以藥投,則其力甚巨,未可等為泛常而忽視也。”粥中再配伍一些預防秋季多發病的對證藥物,就能有針對性地提高粥的防病治病功能,從而預防或減少秋病給您帶來的煩惱。
介紹幾款適宜家常食用的秋季養生藥粥:
1:生地粥
鮮生地黃25g、大米100g。生地黃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熬沸約半小時,濾汁,依前法再熬一次後去渣,與前藥汁合並,再濃縮為50~100毫升備用。將煮好的白粥趁熱摻入生地汁攪勻,可佐適量調味品矯味。可用於陰虛燥熱、口渴心煩、肺燥所致的久咳難愈、少痰咯血等症。
2:菊花粥
菊花10~15g。粳米100g。方法一:採菊花去蒂,曬幹碾成細粉備用,粳米100g煮粥,待粥煮熟時調入菊花,再熬一、二沸即可。方法二:將菊花煎湯10~15分鐘後,濾汁去渣再同粳米煮成粥。可用於秋季風熱感冒、鼻塞流涕、咽喉幹燥、目赤腫痛等。同時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頭暈目眩、口苦舌幹等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3:決明子粥
決明子15g、粳米100g、杭白菊10g。先把決明子放入鍋內炒至微黃並有香氣溢出,冷卻後與杭菊同煎15分鐘左右,濾渣取汁,放入粳米煮粥,待粥即將出鍋時,可放3~5滴食醋再煮一、二滾即可。適用於秋季肝氣鬱火所引起的高血壓、高血脂、目赤腫痛、怕光流淚、頭脹眩暈、大便幹結等臨床表現者。
此外,百合、薏米、可益補肺氣;淮山藥、芝麻補益肝腎;這些都是很常用的秋季食補藥材,大家在中藥店就可買到。
要注意的是,煮粥所用的鍋必須幹凈,所用的米必須是優質新米,否則,粥的滋補作用會大打折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