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養生詩趣談
養神,是延年益壽的良方。東晉名士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詩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君何能樂?而無車馬喧。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首典型的養神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詩壇壽星陸游一生坎坷,卻壽至85歲高齡。他對延年益壽的學問相當關注,饒有心得。詩雲:“吾身本無患,衛生在得宜。
一毫不加謹,百疾所有滋”。他還經常勞動,活躍身心,抵禦衰老。詩雲:“八十身猶健,生涯學灌園。午窗無一事,梨棗弄諸孫”。陸遊年老了,仍手不釋卷:“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晚送流年。”真是“讀書有味身忘老”,“無詩三日卻增憂”。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自號“樂天”,然而,生逢亂世,飽受折磨,致使他病痛纏身,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長歡樂”,是“人生不滿百”的原因,從而開始注意情志養生:“以道活心氣,終歲得晏然”,逐漸變成了真正的“樂天派”人物。詩雲:“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不畏複不憂,是除老病藥”。洋溢著詩人正確對待老與病的觀念。“七旬才滿冠已掛,半綠未及車先懸”。致使退休後,他生活清閒,致力於詩歌創作。“生事縱貧猶可過,風情雖老未全消”,正是其樂天精神的自我寫照。
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
的清代詩人袁枚,他的詩“老行萬里全憑膽,吟向幹峰屢掉頭。總覺名山似名山,不蒙一見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長壽,主要在於長期進行旅遊活動,身體得到鍛煉的結果。他“生於康熙,長於雍正,仕於乾隆,老于嘉慶”,終年82歲。故時有詩人送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的壽詞以頌之。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作者陳基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