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之劑,即補益劑。是以補益物為主組成的方劑,
用於治療各種虛證。虛,是指人體正氣不足,包括氣、血
陰、陽等各種虛損。根據“虛者補之”(《素問.三部九候
論》)的原則,補益劑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區別,應
當注意辨證選用。
l.四君子湯 助陽補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四君子①湯中和義 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 祛痰補氣陽虛餌②
除卻半夏名亦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③
【詞解】①四君子:古代稱有地位,並具沖和之德的人
為君子。本方參、術、苓、草四味藥皆為補氣常用之品,不
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為四君子。
②餌:餌(ěr),音耳。即服用。
③使:即使用。
【組成】人參(10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
(6克)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症見面色萎白,語聲低微,四肢無
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脈虛緩無力。
【方析,】本方為補氣的基本方。脾胃氣虛為其主證。脾
失建運,易生濕邪,為其兼證。方中以人參大補脾胃之氣,
為君藥。白術助君藥燥濕健脾,為臣藥。茯苓淡滲利濕,使
從小便出,則脾不為濕邪所困,為佐藥。炙甘草甘溫益氣,
並可調和諸藥,為使藥。
【附方】(1)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四君子湯加陳
皮、半夏各一錢(各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嘔。
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胸脘痞
悶,大便不實,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2)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 四君子湯加陳皮等分。
上藥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生薑5片,大棗2個,同
煎至7分,食前,溫,量多少與之(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氣,理氣和胃。
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或胸脘痞悶,或嘔吐泄
瀉。
(3)香砂六君子湯(《醫方集解》)六君子湯加木香、砂
仁。水煎服。
功用: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脾胃氣虛,寒濕氣滯。納呆噯氣,脘腹脹滿疼
痛,嘔吐泄瀉。
按:四君子湯是補氣的基礎方,歌中助陽一詞當從氣屬
陽來理解,因方中四味藥均無助陽作用。加入陳皮為異功
散,以加強健脾理氣之功。再加半夏為六君子湯,加強化痰
止嘔作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重在理氣止痛。臨證時
隨症加減,變換巧妙,當細心領悟。
2,升陽益胃湯(李東垣) 升陽益胃。
《脾胃論》
【歌訣】
升陽益胃參術芪 黃連半夏草陳皮
苓瀉防風羌獨活 柴胡白芍薑棗隨
【組成】黃芪二兩(20克) 人參 半夏 炙甘草各一兩
(各10克) 羌活 獨活 防風 白芍各五錢(各6克) 陳皮四錢
(4克) 白術 茯苓 澤瀉 柴胡各三錢(各3克) 黃連二錢
(1.5克)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三錢(3克),加薑、棗,水
煎服。
【功用】健脾益氣,升陽祛濕。
【主治】脾胃氣虛,兼感濕邪。症見怠惰嗜臥,飲食無
味,身體酸重,肢節疼痛,口苦舌幹,大便不調,小便頻
數,或見惡寒,舌淡苔白膩,脈緩無力。
【方析】脾胃氣虛為本方主證。身體酸重,肢節疼痛,
為兼濕邪;口苦舌幹,為兼有虛熱之象。方中重用黃芪益氣
固表,為君藥。人參、白術、甘草助君藥益氣健脾,燥濕和
胃,為臣藥。陳皮、半夏理氣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
風、羌活、獨活散風祛濕;澤瀉、茯苓淡滲利尿,使濕有去
路;白芍助黃芪調和營衛,補益氣血;少入黃連清熱瀉火,
並可防止風藥過燥,化熱傷陰,為佐藥。本方以補為主,補
中有散,發中有收,實為扶正祛邪之良方。
3.黃芪鱉甲散(羅謙甫) 勞熱(1)。
《衛生寶鑒》
【歌訣】
黃芪鱉甲地骨皮 艽菀參苓柴半知
地黃芍藥天冬桂 甘桔桑皮勞熱宜
【詞解】①勞熱:指虛勞發熱。主要由氣血虧損,或陽
衰陰虛所致。骨蒸潮熱,五心煩熱等為常見病症。
【組成】黃芪 鱉甲 天冬各五錢(各15克)地骨皮 秦
艽 茯苓 柴胡各三錢〔各9克) 紫菀 半夏 知母 生地
白芍 桑皮 炙甘草各三錢半(各10.5克) 人參 桔梗 肉桂
各一錢半(4.5克)
【用法】每次一兩(30克),加生薑煎服。
【功用】益氣陰,清虛熱。
【主治】氣陰兩虛,虛勞內熱。症見五心煩熱,日哺潮
熱,自汗或盜汗,四肢無力,飲食減少,咳嗽咽幹,脈細數
無力。
【方析】本方主證為氣陰兩傷之勞熱。咳嗽為肺腎陰虛
所致的次要症狀。方中黃芪益氣固表,天冬滋腎清肺,鱉甲
滋陰除蒸,共為君藥。人參助黃芪大補元氣;生地、知母助
天冬滋陰清熱;秦皮、地骨皮助鱉甲清虛熱,共為臣藥。半
夏、茯苓、桔梗健脾化痰,宣降肺氣;紫菀、桑白皮下氣止
咳;柴胡、白芍舒肝養血,調暢氣機;少用肉桂以促陽生陰
長,並防陰藥過於滋膩,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藥。
4.秦艽鱉甲散(羅謙甫) 風勞①。
《衛生寶鑒》
【歌訣】
秦艽鱉甲治風勞 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 止嗽除蒸斂汗高
【詞解】(1)風勞:指感受風邪治不及時,以致內傳化
熱,消耗氣血,日久成勞。
【組成】鱉甲 地骨皮 柴胡各一兩(各10克)秦艽 當
歸 知母各半兩(各6克)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五錢(6克),加青蒿5葉,
烏梅5個同煎,臨臥空心各一服。
【功用】滋陰養血,清熱除蒸。
【主治】風勞病。症見骨蒸勞熱,肌肉消瘦,唇紅頰
赤,困倦盜汗,咳嗽,脈細數。
【方析】本方主治風勞病,陰虛內熱為其主證。方中鱉
甲、地骨皮滋陰清虛熱,為君藥。秦艽、柴胡、青蒿助君藥
解肌退熱,為臣藥。當歸、知母滋陰養血;烏梅斂陰止汗,
為佐藥。諸藥共用,滋陰養血,散收並用。若汗出過多,再
加黃芪益氣固表。
5.秦艽扶羸湯 (楊士瀛) 肺勞(1)。
《楊氏家藏方》
【歌訣】
秦艽扶羸鱉甲柴 地骨當歸紫菀偕③
半夏人參炙甘草 肺勞蒸嗽服之諧④
【詞解】(1)瀛:瀛(léi),音雷,瘦弱。
②肺勞:虛勞的一種,肺臟虛損所致。症見消瘦乏力,
潮熱自汗,聲音嘶啞,咳嗽吐血,胸悶氣短,舌紅少苔,脈
細數無力。
③偕:偕(xié),音邪,一同。
④諧:諧(xié),音諧,和諧。
【組成】柴胡二錢(6克) 秦艽 人參 當歸 炙鱉甲
地骨皮各一錢半(各4.5克)紫菀 半夏 炙甘草各一錢(各3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用】清虛熱,止勞嗽。
【主治】肺勞。症見消瘦乏力,潮熱自汗,聲音嘶啞,
咳嗽吐血,胸悶氣短,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方析】本方肺傷內熱,氣陰兩傷為其主證。氣陰虧
耗,肺燥勞嗽,為其次要症狀。方以柴胡、秦艽解肌熱,退
骨蒸,為君藥。鱉甲、地骨皮補陰血,除虛熱,為臣藥。佐
以人參、當歸益氣養血;紫菀、半夏除痰止嗽;薑、棗益氣
血,和營衛。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按:本方與秦艽鱉甲散均以清虛熱為先,故現在多歸入
清熱劑中
6.紫菀湯(王海藏) 勞熱久嗽。
【歌訣】
紫菀湯中知貝母 參茯五味阿膠偶
再加甘桔治肺傷 咳血吐痰勞熱久
【組成】紫菀 阿膠 知母 貝母各二錢(各6克)桔梗
人參 茯苓 甘草各五分(各1.5克)五味子十二粒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潤肺化痰,清熱止嗽。
【主治】肺氣大傷,陰虛火旺。症見久嗽不止,咳血吐
痰,少氣懶言,胸脅逆滿,以及肺痿變成肺癰。
【方析】本方肺傷氣損,陰虛有熱,咳痰吐血為其主
證。方以阿膠、紫菀潤肺補虛,消痰止嗽,為君藥。知母、
貝母清肺瀉火,潤燥消痰,為臣藥。人參、茯苓補脾益肺;
五味子滋腎斂肺,助止久嗽,共為佐藥。桔梗載諸藥上行入
肺;甘草助人參益氣,並調和諸藥,為使藥。
“肺痿”是指肺葉枯萎,而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的慢性
虛弱疾患。多由燥熱傷津,久咳傷肺,枯萎不榮所致。若治
不及時,肺熱漸盛,肺陰愈傷,有可能變生“肺癰”(即肺
膿瘍),症見口中乾燥,咳吐腥臭濁痰,胸中隱隱作痛等,
因病機與本方相合,故亦可用本方治療。
7.百合固金湯(趙蕺庵) 肺傷咳血。
《醫方集解》
【歌訣】
百合固金二地黃 玄參貝母桔甘藏
麥冬芍藥當歸配 喘咳痰血肺家傷
【組成】生地黃二錢(6克) 熟地黃三錢(9克) 麥冬錢半
(5克) 百合 芍藥 當歸 貝母 生甘草各一錢(各3克)元
參 桔梗各八分(各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陰清熱,潤肺化痰。
【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症見咳嗽氣喘,痰中帶
血,咽喉燥痛,頭暈目眩,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析】肺腎陰虧,虛火上炎,為本方主證。肺受火
灼,氣失宣降,故見咳嗽氣喘,為次要症狀。方中百合滋陰
潤肺,清熱止咳;二地黃滋補腎陰,清心涼血,重用甘寒為
君藥。麥冬、玄參助君藥滋養肺腎,增液止咳,為臣藥。貝
母、桔梗潤肺化痰,清利咽喉,載藥上行;當歸、白芍養血
柔肝,保肺止咳,同為佐藥。生甘草清熱瀉火,調和諸藥,
為使藥。諸藥合用,肺腎同補,虛火自平,痰清咳止,實為
治本為主的良方。
8.補肺阿膠散(錢仲陽) 止嗽生津。
《小兒藥證直訣》
【歌訣】
補肺阿膠馬兜鈴 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虛火盛人當服 順氣生津嗽哽①寧
【詞解】①哽:哽(gěng),音梗,有物堵塞喉嚨不能
下嚥。
【組成】阿膠一兩半(9克) 黍粘子(牛蒡子)二錢五分
(3克) 甘草二錢五分(3克) 馬兜鈴五錢(6克) 杏仁七個(6克)
糯米一兩(6克)
【用法】水煎,食後溫服。
【功用】養陰補肺,清熱止咳。
【主治】小兒肺虛有熱。症見咳嗽氣喘,咽喉乾燥,喉
中有聲,或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析】本方陰虛肺熱為其主證。陰虛熱盛,灼津為
痰,氣逆不降,故咯痰不爽,為兼證;咳嗽氣喘為次要症
狀。方中重用阿膠,既可滋陰補肺,又可養血止血,為君
藥。馬兜鈴、牛蒡子助阿膠清肺化痰,為臣藥。杏仁宣降肺
氣,止咳平喘;糯米補脾益肺,培土生金,共為佐藥。甘草
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標本兼顧,為治肺虛久咳有效方
劑。
9.小建中湯(張仲景) 溫中散寒。
《傷寒論》
【歌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薑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髒 虛勞腹冷服之瘥①
增入黃芪名亦爾 表虛身痛效無過
又有建中十四味 陰斑勞損起沉屙②
十全大補加附子 麥夏蓯蓉仔細哦③
【詞解】①瘥:瘥(chài)音猜。病癒。
②屙:屙(kē),音苛。病。沉屙:重病。
③哦:哦(é),音鵝。吟詠。
【組成】 芍藥六兩(l8克) 桂枝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
〔6克) 生薑三兩(9克) 大棗十二枚(4枚) 飴糖一升(3O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中補虛,和裏緩急。
【主治】 虛勞裏急。症見腹中時痛,喜溫喜按,舌淡苔
白,脈細弦:或虛勞而心中動悸,虛煩不甯,面色無華,或
手足煩熱,咽幹口燥。
【方析】 本方所治諸虛,皆以脾胃虛寒,陰陽兩虛,為
其主證。脾胃為後天之本,營衛氣血由此化生,中焦虛寒,
化源不足,血不養心,故虛煩心悸;營衛不和,則虛勞發
熱。治當溫中補虛,調和陰陽。方中重用飴糖,補脾益氣,
和裏緩急,為君藥。白芍酸甘益陰,養血緩急,較桂枝湯中
加倍使用;桂枝辛甘化陽,溫陽祛寒,共為臣藥。生薑溫胃
止嘔,大棗補脾養血,合用調營衛,共為佐藥。炙甘草既助
飴糖配桂枝辛甘養陽,又合芍藥酸甘化陰,並可調和諸藥,
為使藥。本方具有平補陰陽,調和營衛,建立中氣的作用,
故名建中。
按:本方在(方劑學)多歸屬溫裏劑,而就本方君藥重
用飴糖而論,其作用在於補脾益氣,調和陰陽。而桂枝、生
姜二味溫中之力不如幹薑,故將其歸為補益劑確有其道理。
【附方】 (1)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小建中湯加
黃芪—兩半(4克),水煎服。
功用:溫中補氣,和裏緩急。
主治:虛勞裏急,諸不足。
(2)十四味建中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
術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黃 白芍 當歸 川芎 炙黃芪
肉桂 附子 半夏 麥冬 蓯蓉14味組成,各等分研成細
末,每次三錢(9克),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
功用: 補益氣血,調和陰陽。
主治: 陰證發斑。症見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現稀疏淡紅色
斑點,高出皮膚,如蚊蟲叮咬狀。
10.益氣聰明湯(李東垣) 聰耳明目。
《東垣試效方》
【歌訣】
益氣聰明湯蔓荊 升葛參芪黃柏並
再加芍藥炙甘草 耳聾目障服之清
【組成】 黃芪 人參各五錢(各15克) 葛根 蔓荊子各三
錢(各9克) 白芍 黃柏各二錢(各6克) 升麻一錢半(4.5克)
炙甘草一錢(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中益氣,助升清陽。
【主治】 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症見目內生障,視物昏
花,耳鳴耳聾等。
【方析】 本方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為其主證。並兼心火
亢盛之證。方中黃芪、人參溫補脾陽,意在治本,為君藥。
葛根、升麻、蔓荊子鼓舞清陽,上行頭目;白芍養血平肝;
黃柏清熱瀉火,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
用,中氣得補,清陽得升,肝腎受益,耳目聰明,故名為益
氣聰明湯。
增輯
1.獨參湯 專補元氣。
《傷寒大全》
【歌訣】
獨參功擅①得嘉名 血脫脈微可返生
一味人參濃取汁 應知專任力方宏
【詞解】 ①擅:擅(shàn),音善,長於;善於。
【組成】 人參
【用法】 濃煎取汁。
【功用】 大補元氣。
【主治】 元氣欲脫。症見突然出血不止,大汗出,面色
光白,氣短脈微等。
【方析】 人參為治虛勞內傷第一要藥,凡一切氣、血、
津液不足,或暴脫之症皆可用之。人參專補脾肺之氣,元氣
充沛,一身之氣得,脫症自除。中醫認為:有形之血不能自
生,生於無形之氣.故本方亦可用於大失血之救急。人參用
量宜大,每次30一60克濃煎。
2.龜鹿二仙膠(王肯堂) 大補精髓
《證治準繩》
【歌訣】
龜鹿二仙最守真 補人三寶氣精神
人參枸杞和龜鹿 益寺延年實可珍
【組成】 鹿角十斤(5kg) 龜板(2.5kg) 枸杞子三十兩
(1.5kg)人參十五兩(500克)
【用法】 每晨取3克,清酒調化,淡鹽溫水送服。
【功用】 滋陰填精,益氣壯陽。
【主治】 真元虛損,精血不足。症見全身瘦削,陽痿遺
精,兩目昏花,腰膝痙軟,久不孕育。
【方析】 本方以陰陽精血不足為其主證。方中鹿角溫腎
陽,益精血,善通督脈;龜板補陰精,益氣血,善通任脈,
二藥同用,可峻補陰陽,補益精髓,化生氣血,為君藥。人
參補益脾肺;枸杞子滋養肝腎,為臣藥。本方藥性平和,補
陰益陽,能益壽延年,生精助孕。
3.保元湯(魏桂岩) 溫補氣虛。
《博愛心鑒》
【歌訣】
保元補益總偏溫 桂草參芪四味存
男婦虛勞幼科痘 持綱三氣①妙難言
【詞解】 ①三氣:指肺氣、胃氣、腎氣而言。
【組成】 黃芪三錢(9克) 人參一錢(3克) 炙甘草一錢
(3克) 肉桂5分(1.5克)(原書無用量,今據〈景嶽全書〉
補)。
【用法】 加生薑1片,水煎服。
【功用】 益氣溫陽。
【主治】 虛損勞怯,元氣不足。症見倦怠乏力,少氣畏
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起灌漿者。
【方析】 本方以元氣不足為主證。陽氣偏虛為兼證。方
以黃芪補氣升陽,托毒生肌,為君藥。人參補益脾肺,大補
元氣,為臣藥。肉桂少量,溫暖元陽,為佐藥。炙甘草益氣
和+,調和諸藥,為使藥。此方溫補元氣,氣充體壯,虛損
自複。本方偏于溫補,故陰虛血少者慎用。
按:本方是魏氏從李東垣黃芪湯借治痘證發展而來,因
加官桂以助藥力,故名為“保元”。
4.還少丹(楊炎) 溫腎補脾。
《場氏家藏萬》
【歌訣】
還少溫調脾腎寒 茱淮苓地杜牛餐
蓯蓉楮實茴香枸 遠志菖蒲味棗丸
【組成】 熟地黃二兩(12克) 山藥 牛膝 枸杞子各一兩
半(9克) 山茱萸 茯苓 杜仲 遠志 五味子 楮實 小
茴香 巴戟天 肉蓯蓉各一兩(各6克) 石菖蒲五錢(3克) 紅
棗一百枚(5枚)
【用法】 煉蜜為九如梧桐子大,每日服2次,每服三錢
(9克),淡鹽湯送下。
【功用】 溫腎暖脾,陰陽並補。
【主治】 脾腎兩虛。症見身體瘦弱,腰膝酸軟,神疲乏
力,飲食無味,健忘怔忡,遺精白濁,陽痿早洩,牙齒浮痛
等。
【方析】 脾腎陽虛,精血不足,為本方主證。健忘怔
忡,遺精白濁,為心腎不交之兼證。方以蓯蓉、巴戟天溫補
腎陽;熟地、枸杞子滋補腎陰,陰陽並補,為君藥。小茴
香、楮實助蓯蓉、巴戟天散寒補火:杜仲、牛膝補腎強腰
膝,為臣藥。山藥、茯苓、大棗健脾益氣:山茱萸、五味子
固腎澀精;菖蒲、遠志交通心腎以安神,為佐藥。此方水火
平調,脾腎雙補。服藥後影響食欲者,可加砂仁、木香、陳
皮理氣健胃,增強藥力。
5.金匱腎氣丸(張仲景) 治腎祖方。
《金匱要略》
【歌訣】
金匱腎氣治腎虛 熟地淮藥及山茱
丹皮苓澤加附桂 引火歸原熱下趨
濟生加入車牛膝 二便通調腫脹除
錢氏六味去附桂 專治陰虛大有餘
六味再加五味麥 八仙都氣治相殊
更有知柏與杞菊 歸芍參麥各分途
【組成】 幹地黃八兩(24克) 薯蕷(即山藥) 山茱萸
各四兩(各12克)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各9克) 桂枝
附子各一兩(各3克)
【用法】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日2次,每服9克。
【功用】 補腎助陽。
【主治】 腎陽虛損。症見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
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
泄,舌淡胖,脈虛弱等。
【方析】 腎陽不足為本方主證。方中幹地黃滋補腎陰,
少加桂、附助命門之火以溫陽化氣,乃“陰中求陽”之意,
重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共為君藥。山茱萸、山藥補肝益
脾,化生精血,為臣藥。澤瀉、茯苓利水滲濕,並可防地黃
之滋膩;丹皮清泄肝火,三藥於補中寓瀉,為佐藥。諸藥相
合,不燥不膩,振奮腎陽,氣化複常,諸症自愈。
【附方】 (1)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即本方加車前
子、牛膝而成。
功用:溫補腎陽,利水消腫。
主治:腎虛水腫,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2)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即本方減桂、附。
功用:滋補腎陰。
主治:小兒先天陰虛,及男婦腎陰不足,腰酸足軟,自
汗盜汗.咳嗽發熱,耳鳴咽幹,以及失血失音等症。
(3)麥味地黃丸(原名八仙長壽丸(《壽世保元》)即
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麥冬而成。
功用:滋補肺腎。
主治:肺腎陰虛,或喘或咳者。若去麥冬,名“都氣
丸”,治肺虛勞嗽,甚至喘不得臥。
(4)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
黃柏而成。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脊竣痛,遺精等症。
(5)杞菊地黃丸(《醫級》)即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
花而成。
功用:滋養肝腎。
主治:兩目昏花,視物模糊,或眼睛乾澀,迎風流淚等
症。
(6)歸芍地黃丸(《症因脈治》)即六味地黃丸加當歸、
白芍而成。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相火內動,頭眩耳鳴,午後潮熱,或
兩脅攻痛,手足心熱等。
(7)參麥地黃丸(驗方)即六味地黃丸加人參、麥冬
而成。
功用:滋補腎陰,益氣補肺。
主治:肺腎兩虧,咳嗽氣喘,內熱口燥等。
按:腎氣丸與寄生腎氣丸均俱溫補腎陽作甩,但後者加
用車前子、牛膝,其利水消腫作用增強,多用治陽虛水腫、
小便不利等症。六味地黃丸是宋.錢乙在腎氣丸基礎上,減
附、桂而成,為治療肝腎陰虛祖方。以下六方均由此方加減
而來,均俱滋補腎陰作用。其中麥味地黃丸偏於滋腎斂肺,
適用于肺腎陰虛之喘嗽;都氣丸偏於滋腎納氣,適用於腎虛
喘逆;知柏地黃丸偏于滋陰降火,適用于陰虛火旺之證;杞
菊地黃九偏於養肝明目,適用于肝腎陰虛,兩目昏花之證;
歸芍地黃丸偏于滋腎陰,養肝血,適於頭眩耳鳴,兩脅攻痛
之證;參麥地黃丸偏于滋補腎陰,益氣補肺,適用於肺腎兩
虛,咳嗽氣喘之證。
6.右歸飲(張景岳) 溫補腎命。
《景嶽全書》
【歌訣】
右歸飲治命門衰 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淮山枸杞子 便溏陽痿服之宜
左歸飲主真陰弱 附桂當除易龜麥
【組成】 熟地二、三餞(9~30克) 炒山藥二錢(9克) 枸杞
子二錢(9克) 山茱萸一錢(6克) 炙甘草一、二錢(3克) 肉桂
一、二錢(3-6克) 杜仲二錢(9克) 制附子一、二、三(6-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補腎陽,填精補血。
【主治】 腎陽不足。症見氣怯神疲,腹痛腰痠,肢冷脈
細,舌淡苔白,或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
【方析】 本方主證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方以附子、
肉桂溫養腎陽,為君藥。熟地、枸杞子培補腎陰,取其“陰
中求陽”,助君藥化生腎氣,為臣藥。山藥、山茱萸補脾益
肝,收斂澀精;杜仲強壯益精,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益氣,
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從腎氣丸化裁而成,屬“益火之
源”的方劑。
【附方】左歸飲(《岳景全書》)由右歸飲減附子、肉
桂、杜仲,加茯苓而成。
功用:補益腎陰。
主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症見腰痠遺精,口燥盜
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按:本方源於六味地黃丸,為純甘壯水之劑,重在補左
腎腎陰,故稱“左歸”。右歸飲則源於腎氣丸,重在補右腎
命門之火,以“益火之源”,故名為“右歸”。
景岳原方,左歸飲藥味比右歸少桂、附、杜仲,無龜
板、麥冬,有茯苓,與歌訣有異,今據原書改正。
7.當歸補血湯(李東垣) 血虛身熱。
《內外傷辮惑論》
【歌訣】
當歸補血有奇功 歸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術 別名止汗玉屏風
【組成】 黃芪一兩(30克),當歸二錢(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 補氣生血。
【主治】 血虛發熱。症弘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
而虛,重按無力。
【方析】本方主證為血虛發熱。本方黃芪用量五倍於當
歸,意在“陽生陰長”,補氣以生血,使有形之血,生於無
形之氣,為君藥。當歸養血和血為臣藥。
按:本方主證血虛發熱與白虎湯證相似,應加區分。白
虎湯證屬實熱,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特點;本方
則屬虛證,身雖熱而無汗,脈雖大而重按無力。
【附方】 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黃芪六兩(12克)白
術、防風各二兩(各4克)。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以及虛人易感風邪者。
8.七寶美髯丹(邵應節) 補益肝腎。
《醫萬集解》
【歌訣】
七寶美髯①何首烏 菟絲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當歸合 專益腎肝精血虛
【詞解】 ①髯:髯(rán),音然,鬍鬚。
【組成】 何首烏大者赤白各一斤(各18克) 菟絲子 牛膝
當歸 枸杞子 茯苓各半斤(各9克) 補骨脂四兩(6克)
【用法】 上藥碾細,煉蜜丸,每丸重lOg,早、晚各服
1丸,淡鹽溫水送服。
【功用】補腎水,益肝血,烏鬚髮。
【主治】肝腎不足。症見鬚髮早白,脫髮,齒牙動搖,
腰膝痠軟,夢遺滑精,腎虛不育等。
【方析】本方主證為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方中重用何
首烏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烏鬚髮,為君藥。枸杞子、
菟絲子、當歸助君藥益肝腎,補精血,為臣藥。牛膝、補骨
脂溫腎陽,強筋骨,固腎精;茯苓滲濕運脾,使諸補藥不礙
氣機,補而不滯。本方以補益精血為主,但又兼顧其陽,使
其“陽生陰長”,常服此方,則肝腎強壯,精血充足,鬚髮
秀美,故有“美髯”之名。
9.天王補心丹 甯心益智。
《道藏》
【歌訣】
天王補心柏棗仁 二冬生地與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 遠志茯苓共養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 勞心思慮過耗真
【組成】 生地四兩(12克) 柏子仁 炒棗仁 天冬 麥
冬 當歸 五味子各一兩(各9克) 人參 元參 丹參 桔梗
遠志 茯苓各五錢(各5克)
【用法】 共為細末,煉蜜為小丸,朱砂為衣,每服9克,
溫開水送T。亦可水煎服。(一方無五味子,有石菖蒲四錢
(4克))。
【功用】 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主治】 陰虛血少,神志不安。症見心悸失眠,虛煩神
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析】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為本方主證。失眠健忘,
為血不養心,是次要症狀。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清熱,生津
除煩,為君藥。天冬、麥冬、元參助君藥養陰清熱,為臣
藥。當歸、人參益氣養血;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茯
苓、遠志交通心腎;五味子益氣斂陰;丹參清心活血;朱砂
鎮心安神,兼顧其標,共為佐藥。桔梗載藥上行入心,為使
藥。本方滋陰治本為主,治標安神為輔。
若用菖蒲去五味子,而取其通心氣,與遠志配合有助於
交通心腎。
10.虎潛丸(朱丹溪) 腳痿。
《丹溪心法》
【歌訣】
虎潛腳痿是神方 虎脛膝陳地鎖陽
龜板姜歸知芍柏 再加羊肉搗丸嘗
【組成】 熟地黃三兩(90克) 龜板四兩(120克) 知母 黃
柏各三兩(各90克) 虎脛一兩(30克) 牛膝 陳皮 白芍各二兩
(各60克) 鎖陽 當歸各-兩半(各45克) 幹薑一兩(30克)(春夏
秋不用)
【用法】 共研細末,用羯羊肉(被閹公羊)煮爛,搗和
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淡鹽湯送下。
【功用】 滋陰降火,強壯筋骨。
【主治】 肝腎不足,陰虛火旺,筋骨痿弱。症見腰膝痠
痛,筋骨痿軟,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紅少苔,脈細弱。
【方析】 本方主證為陰虛火旺,肝腎不足。方用熟地、
龜板滋陰養血,生精補髓,為君藥。黃柏、知母滋陰降火,
以防重傷陰精,是本方特點所在,為臣藥。當歸、白芍、羊
肉養血補肝;虎骨、牛膝、鎖陽益精潤燥,健骨強筋;陳皮
健脾理氣,以防滋膩;幹姜溫中健脾,以防寒涼太過,共為
佐藥。諸藥合用,益肝補腎,滋陰降火,標本兼顧,筋骨健
強。
【按語】虎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方中虎骨
用豹骨、狗骨代替,用量宜大,一般為1.5一2倍量。
11.河車大造丸(吳球) 大補真元。
《諸訌辮疑》
【歌訣】
河車大造膝蓯蓉 二地天冬杜柏從
五味鎖陽歸杞子 真元虛弱此方宗
【組成】 紫河車一具 牛膝 淡蓯蓉 天門冬 黃柏
五味子 鎖陽 當歸各七錢(各21克) 熟地黃二兩(60克) 生
地黃 枸杞子各一兩五錢(45克) 杜仲一兩(30克)
【用法】 共研細末,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克),
溫開水送下。
【功用】補氣養血,滋陰益陽。
【主治】真元虛弱,精血衰少,虛損勞傷。
【方析】氣血精氣不足為本方主證。陰陽兩虛為其兼
證。方用紫河車(即胎盤)補氣、養血、益精,為君藥。熟
地黃、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為臣藥。天門冬、枸杞子清
肺滋陰;杜仲、鎖陽、牛膝、蓯蓉溫補腎陽,強壯筋骨,五
味子滋腎澀精,斂肺止咳;黃柏清瀉相火,為佐藥。諸藥相
合,益氣養血,陰陽雙補,寒熱並用,為大補真元之良方。
12.斑龍丸補益元陽。
《醫統》
【歌訣】
斑龍①丸用鹿膠霜 苓柏菟脂熟地黃
等分為丸酒化服 玉龍關下補元陽
【詞解】①斑龍:鹿又名斑龍。
【組成】鹿角膠 鹿角霜 茯苓 柏子仁 菟絲子 補
骨脂 熟地黃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末,用酒將鹿角膠溶化,和藥作九,如
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6一9克),溫酒送下。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元陽虛損,腎虧陽痿。
【方析】腎虛陽痿為本方主證。兼見腎精不足。方中鹿
角膠、鹿角霜益腎助陽,補精養血,為君藥。補骨脂、菟絲
子助君藥補火壯陽,澀精止遺,為臣藥。熟地黃滋補肝腎;
柏子仁養心補脾;茯苓滲濕健脾,養心安神,為佐藥。常服
本方則元陽充盛,精神倍增。陰虛火旺之人忌服
二、發表之劑
發表之劑,即解表劑。是以解表藥為主組成的方劑,用
於治療表證。表證,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體體表,而
出現的以惡寒發熱並見,頭身疼痛,舌苔薄,脈浮等為主的
證候。根據病因的寒熱不同,體質的虛實差異,表證還有表
寒、表熱、表實、表虛,及虛人外感的區別。根據“其在皮
者,汗而發之”,“因其輕而揚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的原則,解表劑又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扶正解表三
種,在分析方劑時應注意區別。
1.麻黃湯(張仲景)寒傷營無汗。
《傷寒論》
【歌訣】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 傷寒服此汗淋漓
【組成】麻黃三兩(9克) 桂枝二兩(6克) 杏仁七十個(6克)
甘草一兩(3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症弘惡寒發熱,頭疼身痛,
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析】本方主證為外感風寒表實證。因風寒外束,汗
孔收引,肺失宣降,故見喘,為其主要症狀。方用麻黃辛溫
發汗,開宣肺氣,為君藥。桂枝通達營衛,解肌發汗,助麻
黃發汗之力,使之成為發汗峻劑,為臣藥。杏仁降利肺氣,
與麻黃宣降並用,增強平喘之功,為佐藥。炙甘草既可調和
諸藥,又可防止麻、桂發汗太過,損傷正氣,為使藥。本方
發汗力強,不須啜熱稀粥。
2.桂枝湯(張仲景)風傷衛有汗。
《傷寒論》
【歌訣】
桂枝湯治太陽風 芍藥甘草薑棗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太陽如瘧此方功
【組成】桂枝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6克)
生薑三兩(9克) 大棗12枚(3枚)
【用法】水煎服。少頃,飲熱稀粥以助藥力,使其微微
汗出。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弘發熱頭痛,汗出惡風,
鼻鳴幹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析】風寒表虛為本方主證,汗出惡風,脈浮緩為其
辨證要點。方中桂枝通達營衛,解肌發表,為君藥。白芍益
陰斂營,助桂枝調和營衛,為臣藥。生薑助君藥發表散邪,
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生津,助白芍益血養營,薑棗相合,助
桂、芍調合營衛,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藥性,助桂枝辛甘以
化陽,合芍藥酸甘以化陰,為使藥。本方為治療風寒表虛證
的代表方劑,重在調和營衛,發汗力緩,藥後需喝熱稀粥助
藥力,有扶正解肌之功。
按;桂枝湯與麻黃湯雖同可用治外感風寒表證,但桂枝
湯用桂枝配白芍,意在助衛和營,解肌發表,適用於外感風
邪偏重,汗孔開泄,汗出而惡風,脈浮緩的表虛證。而麻黃
湯則以麻黃與桂枝相合,意在發汗散寒,為辛溫解表重劑,
適用於外感寒邪為主,汗孔關閉,無汗而喘,脈浮緊的表實
證。
【附方】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 桂枝一兩十六銖
(4.5克) 芍藥 生薑 炙甘草 麻黃各一兩(各3克) 大
棗四枚(2枚) 杏仁二十四枚(3克)。水煎服。
功用:發汗解表,調和營衛。
主治:太陽病,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
嘔等症。
3.大青龍湯(張仲景) 風寒兩解。
《傷寒論》
【歌訣】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風寒兩解此方良
【組成】麻黃六兩(12克) 桂枝(6克) 炙甘草二兩(6克) 杏仁四十粒(6克) 石膏如雞子大(18克) 生薑三兩(9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主治】外感風寒,不汗出而煩躁,身疼痛,脈浮緊。
【方析】外感風寒表實重證為本方主證。風寒不解,衛
陽閉鬱,始見化熱,為其兼證。方中重用麻黃六兩,為麻黃
湯之一倍,可見發汗力增,為君藥。桂枝通達營衛,助麻黃
發汗,為臣。石膏佐助麻黃兼清裏熱,又可制約其發汗之
力,使之辛溫有度;生薑,大棗益氣和中,顧護正氣,共為
佐藥。炙甘草較麻黃用量加倍,既可調和藥性,又可緩和麻
黃峻烈之性,為使藥。從中可以看到仲景在重用麻黃的同
時,又配用了清熱大寒的石膏,同時用薑、棗,重用甘草保
護胃氣,面面俱到,實為學習的典範。
本方發汗力強,風寒表虛自汗者,切不可用。
4.小青龍湯(張仲景) 太陽行水發汗。
《傷寒論》
【歌訣】
小青龍湯治水氣 喘咳嘔噦①渴利慰
姜桂麻黃芍藥甘 細辛半夏兼五味
【詞解】①噦:噦(yuē),音約,嘔吐時嘴裏發出的聲
音。
【組成】麻黃 芍藥 細辛 幹薑 炙甘草 桂枝各三
兩(各9克) 半夏半升(9克) 五味子半升(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內飲。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胸痞喘咳,
痰多而稀,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
浮腫,舌苔白滑,脈浮者。
【方析】外感風寒表實為本方主證。痰多而稀,痰飲喘
咳,舌苔白滑,為內兼痰飲之證。方中麻黃為君,桂枝為
臣,意同麻黃湯,發汗散寒以解表邪。幹姜、細辛、半夏溫
肺化飲,燥濕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與細辛相合,以散收
並用;白芍酸寒斂陰,使麻桂發中有收,發汗有度,共為佐
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散中
有收,宣中有降,外解風寒,內去痰飲,諸證自除。
5.葛根湯(張仲景) 太陽無汗惡風。
《傷寒論》
【歌訣】
葛根湯內麻黃襄 二味加入桂枝湯
輕可去實因無汗 有汗加葛無麻黃
【組成】葛根四兩(12克) 麻黃三兩(9克) 桂枝二兩(6克) 生
薑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6克) 芍藥二兩(6克) 大棗十二枚(3枚)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發汗解表,濡潤筋脈。
【主治】外感風寒,筋脈失養。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項
強,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方析】外感風寒,經氣不利為本方主證。本方證較麻
黃湯多項背強幾幾,而無喘症,方中重用葛根解表祛邪,濡
潤筋脈,為君藥。麻黃、桂枝助葛根發汗解表,為臣藥。芍
藥助桂枝調和營衛,並可緩和麻黃之性;薑、棗和中益氣,
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6.升麻葛根湯(錢仲陽) 陽明升散。
《小兒藥證直訣》
【歌訣】
升麻葛根湯錢氏 再加芍藥甘草是
陽明發熱與頭疼 無汗惡寒均堪倚
亦治時疫①與陽斑 豆疹已出慎勿使
【詞解】①時疫:某一時令流行的某種傳染病,
②陽斑:即陽證發斑,症見頭面胸背四肢出現紅色斑
點,高出皮膚,輕者各自分清,重者連成一片,
【組成】升麻 幹葛 芍藥 甘草各一兩(各3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未發,或發而不透,身熱頭痛,無汗
口渴,以及陽斑、發疹和時疫初起等。
【方析】麻疹初起,疹發不暢,為本方主證。方用升麻
升散陽明,解毒透疹,為君藥。芍藥和營泄熱,為佐藥。炙
甘草與芍藥,酸甘以化陰,並可調和諸藥,為使藥。若疹出
順暢者禁用此方。
7.九味羌活湯(張元素) 解表通利。
《此事難知》
【歌訣】
九味羌活用防風 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 三陽解表益薑蔥
陰虛氣弱人禁用 加減臨時再變通
【組成】羌活 防風 蒼術各一錢半(各5克) 細辛五分
(1.5克)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甘草各一錢(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發汗祛濕,兼清裏熱。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症見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
痛項強,肢體痕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薄白微膩,脈浮。
【方析】外感風寒濕邪為本方主證。濕邪重濁,故肢體
酸楚疼痛;火性上炎而傷津,內有蘊熱,故口苦而渴,均為
兼證。方用羌活散寒除濕,發汗解表,為君藥。防風、蒼術
助羌活發汗祛濕,為臣藥。細辛、川芎、白芷除各部位頭
痛,並助君藥解表;黃芩清上焦在裏之蘊熱;生地黃清熱生
津,既可清血分之熱,又可防止方中燥藥過多傷損津液,為
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既可散寒,又能
除濕,並可清泄裏熱。
8.神術散 散風寒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神術散用甘草蒼 細辛槁本芎芷羌
各走一經祛風濕 風寒泄瀉總堪嘗
太無①神術即平胃 加入菖蒲與藿香
海藏②神術蒼防草 太陽無汗代麻黃
若以白術易蒼術 太陽有汗此方良
【詞解】①太無:即羅太無,名知悌,字子敬,世稱太
無先生。
②海藏:即王海藏,名好古,字進之,號海藏先生。
【組成】蒼術二兩(6克) 川芎 白芷 羌活 槁本 細辛
炙甘草各一兩(各3克)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濕。
【主治】外感風寒濕。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鼻塞
聲重,身體疼痛,咳嗽頭昏,以及大便泄瀉等。
【方析】外感風寒濕邪為本方主證。外邪阻滯經脈,不
通則痛,故頭身疼痛,為次要症狀。餘症可隨主證而解。方
中重用蒼術芳香燥烈,外可解表發汗,內可健脾燥濕,故泄
瀉可止,為君藥。羌活助蒼術散寒祛濕止痛,為臣藥。細辛
入少陰經,川芎入少陽經,槁本入膀胱經,白芷入陽明經,
合而用之可除諸經頭身疼痛,又可助君藥解表;生薑、蔥白
通陽解表,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按:本方用藥與九味羌活湯相近。而本方純用散寒祛濕
解表,用蒼術為君,可兼治脾虛泄瀉;九味羌活湯除解表祛
濕外,又內兼裏熱,故用黃芩、生地清氣涼血之品,二方同
中有異,用藥變化靈活準確。
【附方】(1)太無神術散(〈醫方考〉) 蒼術 厚朴各一錢
(各3克) 陳皮二錢(6克)炙甘草一錢半(4.5克)(上4味即平胃
散)菖蒲藿香各一錢半(4.5克)。水煎服。
功用:祛濕解表,理氣和中。
主治:時行不正之氣所引起的憎寒壯熱,周身疼痛,或
頭面輕度浮腫。
(2)海藏神術散(《陰證略例》) 蒼術 防風各二兩
(6克) 炙甘草一兩(3克), 加蔥白、生薑同煎服。
功用:散寒除濕。
主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惡寒無汗等。本方較麻黃
湯發汗力緩。
(3)白術湯 若將上方白術換蒼術,不用蔥白,名為
“白術湯”,內治傷冷飲,外感風邪,發熱有汗之症。因蒼術
可發汗,白術能止汗,用時酌情選用。
9.麻黃附子細辛湯(張仲景) 少陰表證。
《傷寒論》
【歌訣】
麻黃附子細辛湯 發表溫經兩法彰
若非表裏相兼治 少陰反熱曷①能康
【詞解】①曷:曷(hé),音何,何時。
【組成】麻黃二兩(6克) 附子一枚(9克) 細辛二兩(3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助陽解表。
【主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方析】外感風寒為本方主證。少陰陽虛為兼證。少陰
病本為陽氣虛寒證,應不發熱,今反發熱,為外有表邪之
象。但表證脈又應浮,今反見沉脈,知病在少陰。方用麻黃
發汗解表,為君藥。細辛入少陰腎經,能解少陰風寒,為臣
藥。附子顧護腎陽。諸藥相合,發中有補,使表解,而陽氣
不受損害,可見仲景之匠心。
10.人參敗毒散(朱肱) 暑濕熱時行。
《類證活人書》
【歌訣】
人參敗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獨芎
薄荷少許薑三片 四時感冒有奇功
去參名為敗毒散 加入消風治亦同
【組成】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各一兩(各98) 甘草五錢(5g)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二錢(6g),入生薑、薄荷煎。
【功用】發汗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症見憎寒壯熱,頭項強痛,
肢體疫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
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方析】外感風寒濕邪為本方主證。咳痰胸悶,為兼痰
邪;脈按之無力,為兼氣虛。方中羌活、獨活辛溫發散,通
治一身上下風寒濕,為君藥。柴胡、川芎發散解肌,行氣散
風,為臣藥。桔梗、枳殼並用宣降氣機;前胡、茯苓化痰止
咳;人參扶正祛邪,散中有補;薄荷、生薑助解表透邪之
九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用治四時感冒有良
效。
【附方】(1)敗毒散若病人體質不虛,可減去人參,
名為“敗毒散”。
(2)消風敗毒散人參敗毒散與消風散(弘祛風之劑)
同用,名為消風敗毒散,主治基本相同。
11.再造散(陶節庵) 陽虛不能作汗。
《傷寒六書》
【歌訣】
再造散用參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姜煎 陽虛無汗法當諳①
【詞解】①諳:諳(dn),音安。熟悉。
【組成】黃芪二錢(6克) 人參 桂枝 芍藥 熟附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薑各一錢(各3克) 甘草五分(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表散寒,助陽益氣。
【主治】陽虛虛弱,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熱輕寒
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言低微,舌淡苔
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方析】本方雖見陽虛氣弱,但外感表寒應是主證,外
邪除後方可扶正,此時解表為先。陽氣虛弱當為兼證。方中
羌活、細辛、桂枝散寒解表,為君藥。川芎、防風助君藥散
風解表,活血行氣,為臣藥。黃芪、人參、附子補氣助陽,
鼓邪外出,並防陽隨汗脫,此時扶正是為了更好地祛邪;煨
薑、大棗補益脾胃,調和氣血,資助汗源,為佐藥。甘草益
氣安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扶正不留邪,發汗
不傷正,恰到好處。
12.麻黃人參芍藥湯(李東垣) 內虛感寒。
《以脾胃論》
【歌訣】
麻黃人參芍藥湯 桂枝五味麥夂襄
歸芪甘草汗兼補 虛人外感服之康
【組成】人參 麥冬各三分(1克) 桂枝五分(2克) 黃芪 當
歸身 麻黃 炙甘草 白芍各一錢(各3克) 五味子五粒(1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散寒解表,益氣養血。
【主治】脾胃虛弱,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無汗,
心煩,倦怠乏力,面色蒼白,或見吐血者。
【方析】外感風寒表證為本方主證。氣血不足,內有鬱
熱,皆為兼證。方以麻黃發汗散寒,為君藥。桂枝助麻黃通
達營衛,發汗祛邪,為臣藥。人參、黃芪補中益氣;當歸、
白芍補血斂陰;麥冬、五味子滋陰生津,為佐藥。炙甘草調
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益氣養血,滋陰清熱,外散表
邪,扶正解表。
13.神白散(朱端章) 一切風寒。
《衛生家寶萬》
【歌訣】
神白散用白芷甘 薑蔥淡豉與相參
一切風寒皆可服 婦人雞犬忌窺探
肘後單煎蔥白豉 用代麻黃功不斬
【組成】白芷一兩(9克) 甘草五錢(3克) 淡豆鼓五十粒(6克)
生薑三片(3克) 蔥白三寸(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風寒初起。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
苔薄白,脈浮。
【方折】本方主證為外感風寒輕證。外邪束表,經輸不
利,故弘頭痛,為次要症狀。方以白芷散風止痛,為君藥。
蔥白、淡豆豉通陽解表,助君藥外散風寒,為臣藥。生薑散
寒和胃,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至於歌中“婦人雞犬忌窺探”一句,純屬舊時對婦女的
蔑視,為無稽之談。
【附方】蔥豉湯(《肘後備急方》)蔥白一握(6克),淡
豆豉一升(6克),水煎溫服。
功用:發汗解表。
主治:傷寒初起,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等症。
14.十神湯時行感冒。
《太平惠民和劑局萬》
【歌訣】
十神湯裏葛升麻 陳草芎蘇白芷加
麻黃赤芍兼香附 時邪感冒效堪誇
【組成】葛根十四兩(12克) 升麻 陳皮 炙甘草 川芎
紫蘇葉 白芷 麻黃 赤芍藥 香附各四兩(各6克)
【用法】加生薑5片,連須蔥白3莖,水煎溫服。
【功用】解肌發表,理氣和中。
【主治】感冒風寒,鬱而化熱。症見惡寒漸輕,身熱增
加,無汗頭痛,囗微渴,心煩,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
薄白或薄黃,脈浮。
【方析】感冒風寒化熱為本方主證。外邪不解,兼見肝
胃氣滯,症見胸脘痞悶,不思飲食。方用葛根、升麻解肌發
表,升津除煩,為君藥。麻黃、蘇葉、白芷散表邪,止頭
痛,為臣藥。香附、陳皮疏肝理脾:赤芍藥清熱和營;薑、
蔥通陽解表,共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藥性,為使
藥。諸藥配合,寒溫並用,辛涼為主,兼清裏熱,調暢氣
機,配合巧妙。
增輯
1.銀翹散(吳鞠通) 溫邪初起,
《溫病條辯》
【歌決】
銀翹散主上焦醫 竹葉荊牛薄荷豉
甘桔蘆根涼解法 風溫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仁渴花粉 熱甚梔芩次第施
【組成】銀花 連翹各一兩(各15克) 苦桔梗 牛蒡子
薄荷各六錢(各6克) 荊芥穗四錢(4克) 淡豆豉 甘草各五錢(各5克)
【用法】鮮蘆根煎湯,水煎服。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風溫初起。症見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微惡
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
數。
【方析】外感風熱表證為本方主證。無汗,或汗出不
暢,為兼寒邪之象,寒主收縮,毛竅開闔不利而致。風犯上
首,首先犯肺,故咽痛咳嗽,為次要症狀。方中重用銀花、
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為君藥。薄荷、牛蒡子助君藥疏
散風熱,利咽止咳,為臣藥。荊芥穗、淡豆豉開汗孔,透毛
竅,散表邪;蘆根、淡竹葉清熱生津;桔梗載藥L行,宣肺
化痰,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桔梗利咽,共為使藥。
若肺熱痰多,氣逆咳嗽,可加杏仁、貝母降氣化痰。熱
盛津傷,而口渴者,可加天花粉清熱生津。熱邪入裏,可加
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上述加減用藥臨床上可因證而用。
2.桑菊飲(吳鞠通) 風溫咳嗽。
《溫病條辯》
【歌訣】
桑菊飲中桔梗翹 杏仁甘草薄荷饒
蘆根為引輕清劑 熱盛陽明入母膏
【組成】桑葉二錢半(8克) 菊花一錢(3克) 杏仁二錢(6) 連
翹一錢五分(5克) 薄荷八分(2.5克) 桔梗二錢(6克) 生甘草八分
(2.5克) 葦根二錢(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症見但咳,身不甚熱,口微渴,脈
浮數。
【方析】外感風熱輕證為本方主證。溫邪犯肺,失于宣
降,故咳嗽較為明顯,為次要症狀。方中桑葉、菊花疏散風
熱,宣肺止咳,為君藥。連翹、薄荷助君藥清熱利咽,為臣
藥。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蘆根清熱生津,為佐藥。生甘草
助桔梗利咽化痰,並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為辛涼輕劑,
既可疏風清熱,又可止咳。
若肺胃熱盛,可加知母、石膏清肺胃熱。
按:銀翹散與桑菊飲均可用治風溫初起,組成中同有連
翹、薄荷、蘆根、桔梗、甘草5味藥。但前者用銀花、荊芥
穗、淡豆豉、牛蒡子、竹葉解表透邪,清熱解毒力強,稱為
辛涼平劑;而後者有桑葉、菊花、杏仁宣肺止咳之功略強,
各有側重。
3.防風解毒湯(繆仲淳) 風溫痧疹。
【歌訣】
防風解毒荊薄荷 大力石膏竹葉和
甘桔連翹知木枳 風溫痧疹①肺經多
【詞解】①痧疹:即風痧,因其形似“沙子”而得名。
冬春季流行,多見小兒。初起類似感冒,輕度發熱,咳嗽,
特殊皮疹細小如沙,預後良好。
【組成】防風 荊芥 薄荷 大力子(牛蒡子) 生石膏
竹葉 甘草 桔梗 連翹 知母 木通 枳實(原書無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清熱瀉火。
【主治】大人小兒一切風溫痧疹初起表證重者。
【方析】風溫痧疹初起表證重者為本方主證。熱邪內侵
肺胃為其兼證。方用荊芥、防風透疹,為君藥。薄荷、
牛蒡子、連翹助君藥辛涼透疹,疏風解毒,為臣藥。石膏、
知母內清肺胃;竹葉、木通清心利尿;桔梗、枳實宣降氣
機,化痰利咽,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
合,透疹解表為主,兼清裏熱,以防溫邪逆傳心包。
4.竹葉柳蒡湯(繆仲淳)小兒痧癆。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歌訣】
竹葉柳蒡幹葛知 蟬衣荊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參甘麥 初起風痧此可施
【組成】西河柳五錢(6克) 荊芥穗 幹葛 牛蒡子各一錢
五分(各4.5克) 蟬蛻 薄荷 知母 甘草各一錢(各3克)
玄參二錢〔6克〕 麥冬三錢(9克) 淡竹葉三十片(1.5克)
甚者加石膏五錢(15g) 粳米一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主治】痧疹透發不出。喘嗽,煩悶躁煩,咽喉腫痛
等。
【方析】麻疹初起,風寒外束,疹出不暢,為本方主
證。邪熱內侵為其兼證。方中重用西河柳入血分,善透疹;
牛蒡子、竹葉清泄上焦為君藥。荊芥、葛根、薄荷、蟬蛻助
君藥散風熱,開腠理、透疹邪,為臣藥。玄參、石膏、知
母、麥冬清裏熱,生津液;粳米加強石膏和胃清熱之力,為
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方中西河柳發洩力強,用量
不宜大,疹點已透則不可用。
5.華蓋散 風寒致哮。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華蓋麻黃杏橘紅 桑皮苓草紫蘇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 表散風寒力最雄
【組成】麻黃 桑白皮 紫蘇子 杏仁 赤茯苓 陳皮
各一兩(3克) 炙甘草半兩(l.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風寒。症見咳嗽上氣,痰氣不利,呀呷有
聲,脈浮者。
【方析】外感風寒,肺失宣降,為本方主證。痰氣不
利,為兼痰邪。喘咳為次要症狀。方用麻黃辛溫解表,宣肺
平喘,為君藥。桑白皮、蘇子、杏仁瀉肺降氣,止咳平喘;
陳皮、赤茯苓健脾理氣,滲濕化痰,為佐藥。甘草益胃和
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肺為諸髒之華蓋,故名為“華蓋
散”。
【附方】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麻黃石去節
否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水煎服。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感冒風邪。鼻塞身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
頭痛目眩, 四肢拘倦, 咳嗽痰多,胸滿氣短等
三、攻裏之劑
攻裏之劑,即瀉下劑。是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
便、消積的作用,用以治療裏實便秘證的方劑。便秘是一種
症狀,指排便困難,和排便時間延長于正常。由於致病因素
不同,有熱結便秘、冷積便秘和虛性便秘的區別。根據“其
下者,引而竭之”,“其實者,散而瀉之”(《素問?陰陽應象
大論》)的原則,瀉下劑又有瀉熱通便(寒下)、溫陽通便
(溫下)、潤腸通便(潤下)的不同分類。瀉下劑易傷胃氣,
故得效即止,慎勿過劑。
1.大承氣湯(張仲景) 胃腑三焦大熱大實。
《傷寒論》
【歌訣】
大承氣湯用芒硝 枳實厚朴大黃饒
救陰瀉熱功偏擅 急下陽明有數條
【組成】大黃四兩(12g) 厚樸八兩(24克) 枳實五枚
(12克)芒硝三合(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若便通則停服第二次。
【功用】峻下熱結。
【主治】陽明腑實。症見身熱汗出,心下痞塞不通
(痞),胸腹脹(滿),大便乾燥(燥),腹痛拒按,大便不
通,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其氣臭穢(實),舌苔黃燥起
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等。
【方析】陽明腑實,胃腸熱結為本方主證。燥屎不通,
腑氣不暢,故見痞、滿,為次要症狀。此時當急下熱結,以
救陰液。方中大黃苦寒瀉熱,蕩滌通便,以祛其實,為君
藥。芒硝鹹寒軟堅,助君藥潤燥通便,以除其燥,為臣藥。
厚朴苦溫下氣,消除脹滿;枳殼苦辛破結,導滯消痞,為佐
藥。四藥配合,蕩滌與潤燥相伍,除痞與消滿相合,瀉下行
氣並重,共湊峻下熱結之效。本方急下熱結,使之不再傷耗
陰液,故有“急下存陰”之說。《傷寒論》有數條講此用法。
2.小承氣湯(張仲景) 胃腑實滿。
《傷寒論》
【歌訣】
小承氣湯樸實黃 譫狂痞硬上焦強
益以羌活名三化 中風閉實可消詳
【組成】大黃四兩(12克) 厚樸二兩(6克) 枳實三枚
(9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若便通停服第二次。
【功用】輕下熱結。
【主治】陽明腑實證。症見大便不通,譫語潮熱,脘腹
痞滿,舌苔老黃,脈滑數;痢疾初起,腹中脹痛裏急後重者。
【方析】陽明腑實證為本方主證。痞、滿仍為熱結不通
阻塞氣機而致的次要症狀。較大承氣湯證本方無燥堅現象。
故方用大黃瀉熱通便,為君藥。佐以枳實、厚樸行氣導滯,
消除痞滿。而不用軟堅潤燥的芒硝。
【附方】三化湯(《活法機要))本方加羌活組成。水煎
服。
功用:通便散風。
主治:類中風外無表證、內有二通不通者。但體壯之人
方可服用。
3.調胃承氣湯(張仲景) 胃實緩攻。
《傷寒論》
【歌訣】
調胃承氣硝黃草 甘緩微和將胃保
不用樸實傷上焦 中焦燥實服之好
【組成】大黃四兩(12克) 芒硝半升(10克) 炙甘草二兩
(6克)
【用法】水煎溫頓服。
【功用】緩下熱結。
【主治】陽明腑實證。症見大便不通,惡熱口渴,舌苔
正黃,脈滑數;以及胃腸積熱引起的發斑,口齒咽痛等。
【方析】陽明腑實為本方主證。本方只見燥實,而無痞
滿之現。故方用大黃攻積瀉熱,為君藥。芒硝軟堅潤燥,為
臣藥。甘草與大黃同煎,既可調和藥性,又可保護胃氣,為
使藥。
按:以上三方俗稱“三承氣”,均用大黃蕩滌結熱為君,
主治陽明腑實證。而大承氣湯證,痞、滿、燥、實俱備,方
中芒、黃、枳、樸同用,功在峻下;小承氣湯僅有痞、滿、
實三症,故減去芒硝,功為輕下;調胃承氣湯有燥、實而無
痞滿,故硝、黃並用,而大黃、甘草同煎,其功緩下。“三
承氣湯”雖然均可用治陽明腑實證,但由於症狀的細微變
化,而隨之增減藥物,使其攻下作用有峻緩之別。
4.木香檳榔丸(張子和) 一切實積。
《儒門事親》
【歌訣】
木香檳榔青陳皮 枳柏茱連棱術隨
大黃黑醜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實積能推蕩 瀉痢食瘧①用鹹宜
【詞解】①食瘧:瘧疾的一種,由飲食不節,營衛失和
所致,症見善饑不能食,食後支滿,腹大善嘔,寒熱交作
等。
【組成】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茂(莪術)
黃連各一兩(各3克) 黃柏 大黃各三兩(各6克) 香附子
牽牛各四兩(各10克)
【用法】上為細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
(6克),食後生薑湯下。
【功用】攻積泄熱,行氣導滯。
【主治】痢疾、食積。症見赤白痢疾,裏急後重;或食
積內停,脘腹脹滿,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沉實。
【方析】飲食積滯內停,生濕蘊熱,腸胃熱結,或痢
疾,為本方主證。大便不通,氣機阻滯,故脘腹脹痛,或裏
急後重,為次要症狀。方中重用大黃、黑醜攻積導滯,泄熱
通便,為君藥。黃連、黃柏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為臣藥。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香附行氣導滯,消除脹滿或裏急
後重,莪術疏肝解鬱,破血中之氣滯,共為佐藥。諸藥配
合,攻下、清熱、行氣、活血並用,共奏泄熱攻積,行氣導
滯之功。
5.枳實導滯丸(李東垣) 濕熱積滯。
《內外傷辨惑論》
【歌訣】
枳實導滯首大黃 芩連曲術茯苓襄
澤瀉蒸餅糊丸服 濕熱積滯力能攘①
若還後重兼氣滯 木香導滯加檳榔
【詞解】①攘:攘(rǎng音壤) 排除。
【組成】大黃一兩(9克) 枳實 神曲各五錢(各9克)茯
苓 黃芩 黃連 白術各三錢(各6克) 澤瀉二錢(6克)
【用法】研為細末,用蒸餅泡成糊,和藥末做成梧桐子
大藥丸,每服五十至九十丸(6—9克). 溫水送下。
【功用】消食導滯,清熱祛濕。
【主治】濕熱食積。症見脘腹脹滿,下痢泄瀉,或大便
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方析】濕熱食積,阻滯腸胃,為本方主證。積滯內
停,氣機壅滯,故脘腹脹痛,為次要症狀。食積不化,濕熱
內停,也可見泄瀉下痢。方中大黃攻積瀉熱,使積滯從大便
出,為君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痢,為臣藥。枳
實行氣導滯,消除脹滿;神曲消食化滯;白術、茯苓、澤瀉
健脾利濕,共為佐藥。諸藥配合,攻積導滯,清熱祛濕,諸
證自愈。本方泄瀉、下利,為“通因通用”法。
【附方】木香導滯丸枳實導滯丸加木香、檳榔而成,
可治兼有後重氣滯的濕熱積滯證。
6.溫脾湯(孫思邈) 溫藥攻下。
《備急千金要萬》
【歌訣】
溫脾附子與幹薑 甘草當歸硝大黃
寒熱並行治寒積 臍腹絞結痛非常
【組成】大黃五兩(15克) 當歸 幹薑各三兩〔各9克) 附
子 人參 芒硝 甘草各二兩(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
【功用】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寒積腹痛。症見便秘腹痛,臍下絞痛,繞臍不
止,手足欠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方析】寒積停滯為本方主證。脾陽不足,難達四末,
故見手足不溫,為兼證。方用附子溫補陽氣,祛除寒邪;大
黃攻積瀉下,二藥相合,共成溫下之功,為君藥。幹薑助附
子溫中祛寒,芒硝助大黃瀉下攻積,共為臣藥。當歸、人參
益氣養血,顧護正氣,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
藥合用,寓溫補於攻下之中,為攻下冷積之良方。
7.蜜煎導法(張仲景) 胃腑實滿。
《傷寒論》
【歌訣】
蜜煎導法通大便 或將豬膽灌肛中
不欲苦寒傷胃腑 陽明無熱勿輕攻
【組成】食蜜七合(140克)
【用法】將蜂蜜放在銅器內,用微火煎,時時攪和,不
能發焦,等煎至可用手撚作時取下,稍候,乘熱做成手指
粗,兩頭尖,長二寸左右的錠狀物。用時塞入肛門。
【功用】潤腸通便。
【主治】津液不足,大便燥結。
【方析】津傷便秘為本方主證。一味蜂蜜潤腸通便。對
於內無熱邪之虛性便秘,可用此法,免傷胃氣。
【附方】豬膽汁導法,是將大豬膽一枚,和醋少許,另
用一細竹管修削乾淨,並將一端磨滑,插入肛門,然後將已
混合好的膽汁灌入肛中,可潤燥通便。
增輯
1.芍藥湯(張潔古) 痢下赤白。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歌訣】
芍藥芩連與錦紋① 桂甘檳木及歸身
別名導氣除甘桂 枳殼加之效若神
【詞解】①錦紋:大黃之又名。
【組成】芍藥一兩(5克)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各
9克) 大黃三錢(6克) 木香 檳榔甘草各二錢(各5克) 官
桂一錢半(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調糾氣血。
【主治】濕熱痢。症見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裏急後
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膩微黃,脈弦滑數。
【方析】濕熱壅滯腸中為本方主證。積滯不通,氣機不
暢,故裏急後重;濕熱薰蒸腸中,氣血不和,故下痢赤白,
均為次要症狀。方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苦寒止痢,治濕
熱成痢之本,為君藥。臣以大黃瀉熱祛積,清腸除瘀,為
“通因通用”之法,助君藥止痢。芍藥調和氣血,緩急止痛;
木香,檳榔調氣以除後重;當歸、肉桂行血則膿血自愈二共
為佐藥。諸藥合用,使濕熱祛,氣血和,積滯除,痢疾自
愈。
按:本方為清腸止痢常用方,故現在《方劑學》中多歸
入清熱劑中。
【附方】導氣湯(《證治準繩》)是本方去甘草、肉桂,加
入枳殼三錢(9克)而成。
功用:清熱解毒,行氣導滯。
主治:濕熱痢疾。症見裏急後重,便膿血,脘腹作脹
弋滯較重者。
2.香連丸(楊士瀛) 赤白痢。
《兵部手集方》
【歌訣】
香連治痢習為常 初起宜通勿遽①嘗
別有白頭翁可恃 秦皮連柏苦寒方
【詞解】①遽: 遽(jàu),音距,急,倉猝。
【組成】黃連(用吳茱萸同炒令赤.去吳茱萸不用)二十兩(600克)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145克)
【用法】共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
丸。或按比例水煎服。
【功用】清熱燥濕,行氣化滯。
【主治】濕熱痢疾。症見膿血相兼,裏急後重
【方析】大腸濕熱,積滯內停,為本方主證。方用黃連
清熱燥濕,厚腸止痢,為君藥。木香行氣止痛,為佐藥。
【附方】白頭翁湯(《傷寒論》) 白頭翁二兩(15克) 黃
柏 黃連 秦皮各三兩(各12),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
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3.更衣丸 津枯便秘。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更衣利便治津幹 蘆薈朱砂滴酒丸
脾約別行麻杏芍 大黃枳樸蜜和團
【組成】朱砂五錢(15克) 蘆薈七錢(21克)
【用法】滴好酒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錢
(3-6克),溫水送服。
【功用】瀉火通便。
【主治】腸胃津傷。症見大便不通,心煩易怒,睡眠不
安。
【方析】腸胃燥結為本方主證。肝火偏旺,故心煩易
怒,為其兼證。方用蘆薈苦寒潤下,兼瀉肝火,為君藥。朱
砂性寒下達,清心安神,為臣藥。
【附方】麻子仁丸(《傷寒論》)麻子仁二升(20克)芍
藥半斤(9克) 枳實半斤(9克) 大黃—斤(l2克) 厚樸一尺(9克)
杏仁一升(9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十丸,日三服。
功用: 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主治: 脾約證。腸胃燥熱,脾津不足,大便秘結,小便
頻數。
四、湧吐之劑
湧吐之劑,即湧吐劑。是以湧吐藥物為主組成方劑,用
於治療痰厥、食積、誤食毒物等證。湧吐劑主要使停蓄在咽
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根據“其高者,因而
越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原則,從口中吐出,屬於
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證。湧吐劑作用迅猛,易傷胃氣,
應中病即止,年老體弱、孕婦產後當慎用。
1.瓜蒂散(張仲景) 痰食實熱。
《傷寒論》
【歌訣】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蘆郁金湊
此吐實熱與風痰 虛者參蘆一味勾
若吐虛煩梔子豉 劇痰烏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燒鹽方 一切積滯功能奏
【組成】瓜蒂一分(1克) 赤小豆一分(l克)
【用法】將二藥研細末和勻,每服1一3克,用豆豉9克
煎湯送服。不吐者,用潔淨翎毛探喉取吐。
【功用】湧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滯胸脘。症見胸中痞硬,懊儂X不
安,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者。
【方析】痰涎、宿食停於上脘為本方主證。方用瓜蒂味
苦,善吐痰涎宿食,為君藥。赤小豆味酸,祛濕除煩,為臣
藥。佐以豆豉煎湯調服,宣解胸中邪氣,並可和胃。方中瓜
蒂苦寒有毒,易於傷胃,非形氣俱實者慎用。
若老年人或體質虛弱者,必須湧吐時,可用人參蘆一、
二錢(3—6克) 研末,開水調服催吐。
【附方】(1)三聖散(《儒門事親》) 防風 瓜蒂各三兩
(5克) 藜蘆或一兩,或半兩,或一分(3克),研成細末,每
次用熱水煎服五錢(l克) 取吐。還有一方瓜蒂、郁金共研細
末,用韭汁調服後,再用鵝翎探吐。
功用:湧吐風痰。
主治:中風閉證,失音悶亂,口眼歪斜或不省人事,牙
關緊閉,脈浮滑實者。
(2)梔子豉湯(《傷寒論》) 梔子 香豉各三錢(9克)水
煎服。
功用:清熱除煩。
主治:身熱懊濃X,虛煩不眠,胸脘痞滿,按之軟而不
硬,嘈雜似饑,但不欲食,舌紅,苔微黃者。
(3)烏附尖方 烏頭和地漿水(在土地上掘一坑,將水
倒入,攪拌後澄清,取上層清水即得,有解毒作用)煎
服。
功用:湧吐痰涎。
主治:寒痰食積,壅塞上焦者。
(4)燒鹽方(《備急千金要方》) 食鹽。將鹽用開水調成
飽和鹽湯,每服2000ml,服後探吐,以吐盡宿食為度。
功用:湧吐宿食。
主治:宿食停滯,或幹霍亂,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
瀉,心煩滿者。
2.稀涎散(嚴用和) 吐中風痰。
《濟生方》
【歌訣】
稀涎皂角白礬班 或益藜蘆微吐間
風中痰升人眩僕 當先服此通其關
通關散用細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還
【組成】豬牙皂角四挺(15克) 白礬一兩(30克)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2--3克溫水調下。
【功用】開關湧吐。
【主治】中風閉證。症見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氣
閉不通,心神瞀悶,四肢不發,或倒僕不省,或口角似歪,
除滑實有力者。
【方析】中風痰厥為本方主證。方用皂角辛能開竅鹹
能軟堅;白礬能化頑痰,二藥合用,具有顯著稀涎作用。
【附方】通關散(《丹溪心法附餘》)用皂角、細辛共研
細末,吹入鼻中。
功用:通關開竅。
主治:突然昏倒,氣閉不通的實證。
五、和解之劑
和解之劑,即和解劑。是採用調和方法,用以治療少陽
證、肝脾不和、寒熱錯雜等病證的方劑。和解劑原為張仲景
治療少陽半表半裏證時,不可發汗,不可瀉下,不可湧吐,
而只可用和解一法表裏同治而得名。後世認為肝脾不和與寒
熱錯雜證,用藥治療必須多方面照顧,故也歸入和解劑。中
醫有“瘧屬少陽”之說,故治瘧方也納入本劑。
和解劑雖然用藥較為平和,但終為祛邪而設,辨證認病
有一定標準,切不可盲目使用本類方劑。
1.小柴胡湯(張仲景) 半表半裏和解。
《傷寒論》
【歌訣】
小柴胡湯和解供 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薑棗 少陽百病此為宗
【組成】柴胡半斤(12克)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各三
兩(各9克) 半夏半升(9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 舌苔薄白,
脈弦者。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
而弘少陽證者。
【方析】邪入少陽為本方主證。膽熱犯胃,失於和降,
故見心煩喜嘔,不欲飲食,為次要症狀。方用柴胡疏邪透
表,輕清升散,為少陽經專藥,為君藥。黃芩苦寒瀉火,善
清膽經,與君藥相配,一治半表之邪,一清半裏之熱,為臣
藥。人參、生薑、大棗益胃氣,和營衛,扶正祛邪,為佐
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胃,為使藥。諸藥合用,清透
同用,和解少陽,扶正祛邪,是一首代表方劑.
2.四逆散(張仲景) 陽症熱厥。
《傷寒論》
【歌訣】
四逆散裏用柴胡 芍藥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邪成厥逆 斂陰泄熱平劑扶
【組成】炙甘草 柴胡 芍藥 幟實各十分(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主治】(1)陽證熱厥,手足厥逆,但上不過肘,下
不過膝,久按則有微熱,脈弦。
(2)肝脾不和,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方析】熱厥乃由熱邪入裏,陽氣被郁,不達四肢而
致。或肝氣內郁,陽氣不得發越,亦可成氣厥,症見手足厥
逆。本方也常用於肝脾不和,泄利下重之證。方用柴胡升陽
透邪,舒肝解鬱,為君藥。枳實下氣破結,與柴胡同用以升
降氣機,調和肝脾,為臣藥。枳實下氣破結,與柴胡合用,
照顧肝之本性“體陰用陽”,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健脾,調
和諸藥,為使藥。四藥配合,去邪解鬱.肝脾調和,清升濁
降,氣血暢達。
3.黃連湯(張仲景) 升降陰陽。
《傷寒論》
【歌訣】
黃連湯內用幹姜 半夏人參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棗 寒熱平調嘔痛忘
【組成】黃連 炙甘草 桂枝各三兩(各3克) 人參二兩
(3克) 半夏半升(9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熱平調,和胃降逆。
【主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
者。
【方析】胸中有熱,胃中有寒,為本方主證。胃失和
降,故見嘔吐,為次要症狀。方中黃連瀉胸中之熱,為君
藥。幹姜、桂枝溫胃中之寒,與黃連同用,使寒熱調和,為
臣藥。半夏和胃降逆;人參、大棗益氣和中,升降複常,為
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使寒散熱消,升
降複常,諸證自愈。
4.黃芩湯(張仲景)。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傷寒論》
【歌訣】
黃芩湯用甘芍並 二陽合利棗加烹
此方遂為治痢祖 後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薑與半夏 前症兼嘔此能平
單用芍藥與甘草 散逆止痛能和營
【組成】黃芩三兩〔9克〕 芍藥 甘草各二兩(各 6克) 大
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腸止痢。
【主治】泄瀉或下痢膿血,身熱不惡寒,心下痞,腹
痛,口苦,舌紅苔膩,脈弦數。
【方析】濕熱痢疾為本方主證。濕熱阻滯,氣血不和,
故心下痞,腹痛,為次要症狀。方中黃芩清熱燥濕,為君
藥。白芍、大棗緩急止痛,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
藥,為使藥。四藥合用,為治療熱痢腹痛之良方,有“治痢
祖方”之稱。
【附方】(1)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傷寒論》)是本方
加半夏三錢(9克) 生薑(3片)。水煎服。
功用:清熱止利,降逆止嘔。
主治:黃芩湯症兼見嘔吐痰水者。
(2)芍藥甘草湯(《傷寒論》) 芍藥三兩(9克) 甘草二兩
(6克)。
功用:緩急止痛。
主治:胃氣不和腹中痛,或誤汗後腳攣急等。
5.逍遙散 散鬱調經。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逍遙散用當歸芍 柴苓術草加姜薄
散鬱除蒸功勞奇 調經八味丹梔著
【組成】 當歸 芍藥 白術 柴胡各一兩(各9克)
炙甘草半兩(4.5克)
【用法】加燒生薑一塊切破, 薄荷少許,水煎服。亦有
丸劑,每日2次,每次6一9克
【功用】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脾虛血虛。症弘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囗
燥咽幹,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
脈弦而虛。
【方析】肝鬱血虛為本方主證。脾虛不運,故神疲食
少,脈虛無力,為兼證。方用柴胡疏肝解鬱,為君藥。當
歸、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與柴胡配用,補肝體養肝
血,助肝用行氣鬱,共為臣藥,白術、茯苓、燒生薑健脾益
氣;薄荷助柴胡散肝郁,透郎熱,共為佐藥。甘草補中益
氣,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肝鬱得疏,肝血得養,
肝脾同調,氣血兼顧,
【附方】加味逍遙散本方加丹皮、梔子名“加味逍遙
丸”,或“丹梔逍遙丸”,臨床多用於肝鬱血虛有熱所致的月
經不調,以及經期吐衄等。
6.藿香正氣散(丸) 辟一切不正之氣。
《太平惠民和劑局萬》
【歌訣】
薷香正氣大腹蘇 甘陳苓術樸洱俱
夏曲白芷加薑棗 感傷風瘴並能驅
【詞解】嵐瘴:嵐瘴(lná zhàng)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各一兩(各5克)半
夏曲 白術 陳皮 厚樸 苦桔梗各二兩(各10克)
藿香三兩(15克) 炙甘草二兩半(12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服,如作丸劑每服
6--9克。日二次。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1)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症見發熱惡寒,
頭痛,胸脘痞滿悶脹,舌苔白膩。
(2)霍亂以及感受不正之氣。
【方析】暑季感寒為本方主證。內傷濕滯,脾胃不和,
故胸脘痞悶,苔膩,為兼證。方中重用藿香辛溫解表,芳香
化濕,升清降濁,為君藥。紫蘇、白芷既助君藥表散風寒,
又可理氣化濕,為臣藥。白術、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
半夏曲、陳皮、厚樸、大腹皮行氣化濕,和胃止嘔,暢中除
滿;桔梗宣利肺氣,載藥上行;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共為
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解表化濕,升清
降濁,為夏季常用方劑。
7.六和湯 調和六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六和藿樸杏砂呈 半夏木瓜赤茯苓
術參扁豆同甘草 薑棗煎之六氣平
或益香薷或蘇葉 傷寒傷暑用須明
【組成】縮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炙甘草各一兩
(各5克) 赤茯苓 藿香葉 白扁豆 木瓜各二兩
(各10克) 香薷厚樸各四兩(各15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用】祛暑化濕,健脾和胃。
【主治】暑濕外襲,脾胃失和。症見霍亂吐瀉,倦怠嗜
臥,胸膈痞悶,頭目昏痛,身體困倦,惡寒發熱,口微渴,
舌苔白滑者。
【方析】暑濕感寒為本方主證。濕傷脾胃,故胸膈痞
悶,霍亂吐瀉,為兼證。香薷為“夏季麻黃”,辛溫發汗,
芳香化濕,方中重用,可見暑季傷寒較重,為君藥。藿香、
厚樸化濕和中,外散表邪,為臣藥。半夏、砂仁和胃止嘔;
人參、白扁豆補氣健脾;赤茯苓、木瓜去濕滲濕;杏仁宣肺
利氣;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
和藥性,為使藥。
按:六和湯與藿香正氣散均為化濕和中,解暑發表之
劑,現在方劑學多歸入祛濕劑中。
8.清脾飲(嚴用和) 陽瘧。
《濟生方》
【歌訣】
清脾飲用青朴柴 苓夏甘芩白術偕
更加草果薑煎服 熱多陽瘧此方佳
【組成】青皮 厚樸 柴胡 黃芩 半夏 茯苓 白術
草果 甘草各等分(各6克)
【用法】加生薑3片,於發作前2小時水煎服。
【功用】健脾祛濕,化痰截瘧。
【主治】瘧疾濕痰內遏。症見熱重寒輕,口苦心煩,胸
膈滿悶,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象弦滑數。
【方析】瘧疾痰濕內遏,熱重寒輕,為本方主證。痰濕
內遏,氣機不行,故胸膈滿悶,為次要症狀。方用柴胡、黃
芩和解少陽,除往來寒熱,為君藥。草果既能化濕痰,又是
截瘧要藥,為臣藥。青皮、厚樸理氣寬胸;半夏、生薑、茯
苓、白術健脾燥濕,治生痰之源,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
為使藥。諸藥合用,燥濕化痰,調和肝脾,和解少陽。
9.痛瀉要方(劉草窗) 痛瀉。
《景嶽全書》
【歌訣】
痛瀉要方陳皮芍 防風白術煎丸酌
補瀉並用理肝脾 若作食傷醫更錯
【組成】白術三兩(9克) 白芍二兩(6克) 陳皮一兩半
(4.5克) 防風二兩(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脾瀉肝。
【主治】痛瀉。症弘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
舌苔薄白,兩關脈弦而緩。
【方析】肝鬱脾虛為本方主證。白術健脾燥濕止瀉,為
君藥。白芍柔肝緩急止痛,為臣藥。陳皮理氣健胃,防風升
清止瀉,為佐藥。四藥相合,健脾燥濕,柔肝緩急,痛瀉自
愈。
增輯
1.何人飲(張景嶽) 虛瘧。
《景嶽全書》
【歌訣】
何人飲治久虛瘧 參首歸陳薑棗約
追瘧青陳柴半歸 首烏甘草正未弱
若名休瘧脾元虛 參術歸烏甘草酌
四獸果梅入六君 補中兼收須量度
更截實瘧木賊煎 青撲夏榔蒼術著
【組成】何首烏三錢至一兩(9-30克) 當歸二、三錢(6-9克)
人參三錢至一兩(9克-30克) 陳皮二、三錢(6-9克) 煨生薑3片
【用法】瘧發前二小時水煎服。
【功用】益氣養血,治療虛瘧。
【主治】氣血兩虛。症見瘧疾發作日久不愈。
【方析】氣血兩虛之久瘧為本方主證。何首烏補肝腎,
益精血,截虛瘧,為君藥。人參、當歸助君藥益氣補血,為
臣藥,陳皮、煨生薑健脾理氣,溫散中寒,以防補藥膩膈,
為佐藥。諸藥配合,補氣養血,扶助正氣,為治虛瘧專方。
【附方】(1)追瘧飲((景嶽全書)) 何首烏一兩(30克)
當歸三錢(9克)甘草三錢(6克) 半夏三錢(9克)青皮三錢
(9克) 陳皮三錢(9克) 柴胡三錢(9克)。水煎服。
【功用】:養血截瘧。
主治:久瘧不止,氣血不甚虛弱者。
(2)休瘧飲(《景嶽全書》) 何人飲去陳皮,加白術三錢
(9克) 甘草一錢(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養血,治療虛瘧。
主治:瘧疾使用發散劑過多,以致脾氣虛弱者。
(3)四獸飲(《易簡方》)是六君子湯加烏梅、草果、生
薑、大棗組成。水煎服。
功用:補脾祛痰截瘧。
主治:脾虛痰濕之久瘧。
(4)木賊煎(《景嶽全書》) 方用木賊 厚朴各三錢(各9
克) 蒼術一錢(3克) 半夏五錢(12克) 青皮五錢(9克) 檳榔
一錢(3克)。水煎服。
功用:散風解鬱,燥濕化痰。
主治:體質強壯,多濕多痰之實瘧
2.奔豚湯(張仲景) 腹痛氣上沖,
《金匱要略》
【歌訣】
奔豚湯治腎中邪 氣上沖陶腹痛佳
芩芍芎歸甘草半 生薑幹葛李根加
【組成】李根白皮一升(l5克) 葛根五錢(15克)甘草
川芎 當歸 芍藥 黃芩各二兩( 6克) 半夏四兩(12克)生
薑四兩(l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心氣,平沖逆。
【主治】奔豚。症見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
【方析】心氣虛、腎中寒、氣上沖為本方主證。方中重
用李根白皮,為治腎水犯心奔豚之專藥,為君藥。芍藥、甘
草緩急止痛,為臣藥。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半夏、生薑降
逆止嘔,專下逆氣;葛根生津止渴;黃芩清瀉肺熱,清水之
上源,為佐藥。諸藥配合,降沖逆,補心血,為治奔豚的專
方。
3.達原飲(吳又可) 瘟疫初起。
《溫疫論》
【歌訣】
達原厚樸與常山 草果檳榔共滌痰
更用黃芩知母入 菖蒲青草不容刪
【組成】常山 檳榔各二錢(各6克) 厚朴 知母黃
芩、菖蒲、青皮各一錢(各3克) 草果 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水煎,午後溫服。
【功用】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溫疫初起或瘧疾邪伏膜原。症見憎寒壯熱,或
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
脈弦數,舌苔垢膩者。
【方析】達原飲原治溫疫初起,邪伏膜原的要方。所謂
膜原,是指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附近於胃,表裏之分
界,半表半裏之處。痰濕阻于膜原為本方主證。煩躁,脈
數,為兼熱邪之象;痰濕阻礙氣機,故胸悶嘔惡亦為兼證,
方中常山、草果宣可去壅,善開痰結,為截瘧要藥,為君
藥。檳榔、厚樸助君藥行氣化痰,燥濕化痰,為臣藥。菖
蒲、青皮清上焦膜原;黃芩、知母清溫疫之熱,又可防方中
香燥藥物傷陰,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原書達原飲又名“達原散”,由檳榔三錢(9克) 厚樸
知母 芍藥 黃芩各一錢(3克) 草果、甘草各五分(1.5克),7
味藥所組成。今歌中多常山、青皮、菖蒲,無芍藥,與原方
有出入,故附注說明。
4.蒿芩清膽湯(俞根初) 清膽利濕,化痰和胃。
《重訂通俗傷寒論》
【歌訣】
俞氏蒿芩清膽湯 陳皮半夏竹茹襄
赤芩枳殼兼碧玉 濕熱輕宣此法良
【組成】青蒿錢半至二錢(4.5-6克) 黃芩錢半至三錢(4.5-
9克) 半夏 枳殼 陳皮各錢半(各4.5克) 竹茹 赤茯苓 碧
玉散各三錢(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熱盛,膽熱犯胃。症見寒熱如瘧,寒輕熱
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幹嘔呃逆,
胸脅脹痛,舌紅苔白,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方析】少陽熱盛為本方主證。膽熱犯胃,氣逆不降,
故吐苦吞酸,嘔黃粘涎,幹嘔呃逆,為次要症狀。方中青蒿
清透少陽,黃芩清泄膽熱,共為君藥。半夏、陳皮、赤茯
苓、枳殼、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和胃降逆,寬胸
暢膈,清利濕熱,共為佐藥。諸藥相合,少陽得清,胃逆得
平,痰濕祛除,氣機調暢。
六、表裏之劑
表裏之劑,即表裏雙解劑。凡以解表藥配合瀉下、清
裏、溫裏的藥物為主組成,用治表裏同病的方劑。在臨床對
於表證未除,而裏證又急者,若僅用解表,則裏邪難除;若
僅治其裏,則表邪不解,裏證難愈,或變生他證。因此,就
有必要使用表裏雙解劑,兼顧表裏,使內外同消。表兼裏證
有表實裏虛、表虛裏實、表寒裏熱、表熱裏寒,以及表裏俱
熱、表裏俱寒、表裏俱虛、表裏俱實,千變萬化,當仔細辨
證,認真選方用藥。
1.大柴胡湯(張仲景) 發表攻裏。
《金匱要略》
【歌訣】
大柴胡湯用大黃 枳實芩夏白芍將
煎加薑棗表兼裏 妙法內攻並外攘
柴胡芒硝義亦爾 仍有桂枝大黃湯
【組成】柴胡半斤(15克) 黃芩 芍藥各三兩(9克) 枳實
四枚(9克) 大黃二兩(6克) 生薑五兩(l5克) 大棗十二枚(5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嘔不止,鬱鬱微煩,心下滿痛或心下痞X塊,大便不解或協熱
下利,舌苔黃,脈弦有力。
【方析】少陽、陽明合證為本方主證。陽明熱結,腑氣
不通,胃熱上逆,故心下痞塊,嘔不止,為次要症狀,.方中
柴胡、黃芩為和解少陽要藥,為君藥。大黃、識實瀉陽明熱
結,除心下痞鞘X,為臣藥。芍藥緩急止痛;生薑、半夏降逆
止嘔;大棗和生薑調和營衛,為佐藥。諸藥配合,外解少
陽,內瀉熱結,表裏雙解。
【附方】(1)柴胡加芒硝湯(《傷寒論》)由小柴胡湯
的三分之一加芒硝三錢(9克)組成。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小柴胡湯證,而有腹中堅,大便燥結之症。或治
大柴胡湯證誤用瀉下,腸津已傷,而裏實未解者,
(2)桂枝加大黃湯(《傷寒論》) 桂枝湯加重芍藥三錢
(9克)大黃二錢(6克)組成。水煎服。
功用:外解太陽,內瀉熱結。
主治:太陽病誤下後,邪陷太陰,表證未罷,腹滿疼
痛,大便燥結者。
2.防風通聖散(劉河間) 表裏實熱。
《宣明論方》
【歌訣】
防風通聖大黃硝 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草芎歸膏滑石 薄荷芩術力偏饒
表裏交攻陽熱盛 外科瘍毒總能消
【組成】防風 荊芥 連翹 麻黃 薄荷 川芎 當歸
白芍 黑山梔 大黃 芒硝、白術各五錢(各15克)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各30克) 甘草二兩(6克)
【用法】為粗末,每次9克,加生薑3片,水煎服。或
作丸劑,每次6克,日服2次。或作湯劑,按原方用量比例,
水煎服。
【功用】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風熱壅盛,表裏俱實。症見憎寒壯熱,頭目昏
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幹,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
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並治瘡瘍腫毒,腸風
痔漏,丹斑癮疹等。
【方析】外有風寒化熱,內有裏熱結實,為本方主證。
方中防風、荊芥、麻黃發汗解表,使邪從汗解;石膏清瀉肺
胃;大黃瀉熱通便,共為君藥。薄荷、連翹助君藥疏風解
表;黃芩、梔子助石膏清上焦熱;芒硝助大黃破結通便;共
為臣藥。川芎、當歸、白芍活血和營;白術健脾燥濕;桔梗
載藥上行,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
諸藥配合,汗不傷表,攻不傷裏,內外分消,表裏並治。
3.五積散 發表溫裏。
《太平息民和劑局才》
【歌訣】
五積散治五般積 麻黃蒼芷歸芍芎
枳桔桂姜甘茯樸 陳皮半夏加薑蔥
除桂枳陳餘略炒 熟料尤增溫散功
溫中解表祛寒濕 散痞調經用各充
【組成】白芷 川芎 炙甘草 茯苓 當歸 肉桂 芍
藥 半夏各三兩各(90克) 陳皮 枳殼 麻黃各六兩(各l80克)
蒼術二十四兩(720克) 幹薑四兩(l20克) 桔梗十二兩(360克)
厚樸四兩(120克)
【用法】研成粗末,每服三錢(9克),加生薑3片,蔥
白三莖同煎熱服。或按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解表溫裏,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症見身熱無汗,頭痛身
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婦女氣血不和,
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
【方析】本方為治寒、濕、氣、血、痰五積而設,故而
得名。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為本方主證。痰濕內停,氣血不
和,故胸滿惡食,嘔吐腹痛,或月經不調,均為兼證。方中
麻黃、白芷、蒼術發汗祛濕解表;幹姜、肉桂溫裏祛寒,共
為君藥。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燥濕健脾,理氣化痰;當
歸、芍藥、川芎養血和血,調經止痛;桔梗與枳殼同用,升
降氣機,消除痞滿,共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
藥,為使藥。
【附方】熟料五積散:若將前方中去肉桂、枳殼、陳
皮,余藥炒成黃色,研為粗末,叫做“熟料五積散”,更具
溫散之性。
4.三黃石膏湯(陶節庵) 發表清裏。
《傷寒六書》
【歌訣】
三黃石膏芩柏連 梔子麻黃豆豉全
薑棗細茶煎熱服 表裏三焦熱盛宣
【組成】石膏一兩(30克)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二兩(各6克)
香豉一升(9克) 梔子十枚(9克) 麻黃三兩(9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細茶葉一撮,水煎
服。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解毒。
【主治】傷寒裏熱已熾,表證未解。症見壯熱無汗,身
體沉重拘急,鼻幹口渴,煩躁不眠,神昏譫語,脈滑數或發
斑。
【方析】表證未解,三焦熱盛,為本方主證。方中麻黃
發汗解表,石膏、黃芩清熱除煩,為君藥。黃連、黃柏、梔
子助石膏、黃芩清三焦實火;香豉助麻黃祛除表邪,為臣
藥。生薑、大棗、細茶調和營衛,益氣和中,為佐藥。
5.葛根黃芩黃連湯(張仲景) 太陽陽明解表清裏。
《傷寒論》
【歌訣】
葛根黃芩黃連湯 甘草四般治二陽
解表清裏兼和胃 喘汗自利保平康
【組成】葛根半斤(15克) 炙甘草二兩(6克) 黃芩三兩
(9克) 黃連三兩(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清熱。
【主治】表證未解,熱邪入裏。症見身熱,下利臭穢,
肛門灼熱,胸脘煩熱,口幹作渴,喘而汗出,苔黃,脈數。
【方析】表證未解,裏熱已熾為本方主證。方中重用葛
根既可解表清熱,又能升陽止利,為君藥。黃芩、黃連清熱
燥濕,厚腸止利,為臣藥。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為使
藥。
6.參蘇飲(王海藏) 內傷外感。
《易簡方》
【歌訣】
參蘇飲內用陳皮 枳殼前胡半夏宜
幹葛木香甘桔茯 內傷外感此方推
參前若去芎柴入 飲號芎蘇治不差
香蘇飲僅陳皮草 感傷內外亦堪施
【組成】人參 蘇葉 葛根 前胡 半夏 茯苓各七錢
半(各6克) 陳皮 甘草 桔梗 枳殼 木香各五錢(各4克)
【用法】加薑3片,棗3枚,水煎服。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飲。症見惡寒發熱,無
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
言,舌苔白,脈弱。
【方析】虛人外感風寒為本方主證。內兼痰飲,故咳嗽
痰白,胸膈滿悶。方中蘇葉、葛根外散風寒,解肌透邪,為
君藥。半夏、陳皮、茯苓、前胡、桔梗、枳殼化痰理氣,升
降氣機;木香醒脾暢中;人參益氣扶正祛邪,共為佐藥。甘
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益氣解表,理
氣化痰。
【附方】(1)芎蘇飲(《澹寮集驗秘方》) 本方去人參、
前胡,加川芎、柴胡,用薑棗同煎。水煎服。
功用:理氣解表,散風止痛。
主治:感受風寒,外有發熱頭痛惡寒,內有咳嗽吐痰
等。
(2)香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附 紫蘇葉各四
兩(各l2克) 炙甘草一兩(3克) 陳皮二兩(6克)。加姜蔥水煎
服。
功用:理氣解表。
主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曖
氣,不欲飲食等。
7.茵陳丸(王壽) 汗吐下兼行。
《備急千金要方》
【歌訣】
茵陳丸用大黃硝 鱉甲常山巴豆邀
杏仁梔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
時氣毒癘①及瘧痢② 一丸兩服量病調
【詞解】①時氣毒癘:具有急性傳染性的致病因素。
②瘧痢:指瘧疾和痢疾兩種疾病。
【組成】 茵陳 芒硝 鱉甲 梔子各二兩(各6克) 大黃
五錢(1.5克) 常山 杏仁各三兩(90克) 巴豆一兩(30克) 豆
豉五合(60克)
【用法】研成細末,用白蜜做成梧桐子大丸劑,每服一
丸。藥後或吐,或下,或汗,即停服;若服後無效,可酌加
用量。
【功用】攻下湧吐,泄熱蕩實,發表散邪。
【主治】時行黃疸、瘧疾、赤白下痢等,屬裏實兼表證
者。
【方析】濕熱內停,實熱內結,外兼表邪,為本方主
證。方中茵陳利濕清熱,是治黃疸要藥;常山引吐截瘧;芒
硝、大黃攻下實熱,共為君藥。杏仁、豆豉解肌發汗,為臣
藥。鱉甲滋陰,退陰血熱,合常山可截瘧;巴豆攻除臟腑冷
積;梔子和豆豉可配常山吐瘧痰,共為佐藥。諸藥合用,汗
吐下兼備,尤以湧吐、攻下為甚。本方藥力峻猛非實證者慎
用。
8.大羌活湯(張元素) 傷寒兩感。
《此事難知》
【歌訣】
大羌活湯即九味 己獨知連白術暨①
散熱培陰表裏和 傷寒兩感③差堪慰
【詞解】①暨:暨(ji),音既,與、及、和之意。
②傷寒兩感:既傷寒陰經與陽經同時俱病,實為表裏同
病。
【組成】防己 獨活 羌活 黃連 蒼術 炙甘草
白術 防風 細辛 黃芩各三錢(各9克) 知母川芎 生地
各一兩(各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養陰。
【主治】風寒濕邪外感,兼有裏熱。症見頭痛發熱,惡
寒,口幹煩滿而渴。
【方析】外感風寒濕邪為其主證。入裏化熱傷陰,故口
幹煩滿而渴,為其兼證。方中羌活、獨活同用,散寒祛濕,
為君藥。防風、蒼術、防己、細辛、川芎助君藥發汗解表,
為臣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知母、生地清熱滋陰;白術
健脾益氣,顧護中焦,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
藥,為使藥。諸藥配合,表裏同治,汗不傷正,燥不傷陰.
七、消補之劑
消補之劑,即消導劑。是以消導藥為主組成,治療飲食
停滯, 癓積痞塊的方劑。由於食積痞塊有因飲食不節,損傷
脾胃而成;有因脾胃素虛,失其健運所致;或積滯日久,耗
傷正氣,故消補之劑有消重於補,或補重於消,或消補並
重,或以消為補,或以補為消的區別,應用時應根據具體證
候選用。
1.平胃散 利濕散滿。
《火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平胃散是蒼術樸 陳皮甘草四般藥
除濕散滿驅瘴嵐① 調胃諸方從此擴②
或合二陳或五苓 硝黃麥曲均堪③著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薑棗能除瘧
又不換金正氣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詞解】①瘴嵐:瘴(zhèng),音丈。嵐(lán),音
蘭。瘴嵐,又稱山嵐瘴氣,瘴毒、瘴氣。即指南方山林中濕
熱蒸鬱產生的一種病邪。
②此擴:此,指平胃散。擴,即擴充、擴展。
③堪:堪(kān)音看,即可以。
【組成】 蒼術五斤(15克) 姜制厚樸 陳皮各三斤二兩(各
(9克) 炙甘草三十兩(4克)
【用法】上4藥共研細末,每次服用二錢(6克),加生
薑二片、大棗二枚同煎,去薑棗,飯前服。或生薑、大棗煎
湯送下;或6味藥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症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
味,嘔吐泄瀉,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懶嗜臥,舌苔白膩
而厚,脈緩等。常服可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
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分析】濕滯脾胃為本方主證。宿食不消,痰飲,或感
受風寒瘴嵐四時非節之氣均為其兼證。故方中重用蒼術燥濕
運脾為君藥。厚樸助君藥燥濕運脾,且行氣散滿,為臣藥。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蒼術、厚樸之功;生薑、大棗
調和脾胃,助脾健運,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為使。
按:本方在(方劑學)中多歸屬祛濕劑,為治濕滯脾胃
的主方。臨床許多調理脾胃的方劑都是在本方的基礎上加以
擴展的。濕滯脾胃,脾失健運,易宿食不消。服用本方可燥
濕健脾,以助脾運,消化宿食,故將其放入消補之劑。
【附方】(1)平陳湯(《病因脈治》)即本方合二陳湯
(見祛痰之劑),水煎服。
功用:燥濕健脾,理氣化痰。
主治:痰濕中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不思飲食,惡
心嘔吐,咳嗽等。
(2)胃苓湯 (《丹溪心法》)即本方合五苓散(見祛濕
之劑),水煎服。若做成丸藥就叫“胃苓丸”,每次服6~
9克,每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濕,停飲夾食,浮腫泄瀉的實
證。
(3)加味平胃散 (《丹溪心法》) 即本方加麥芽、神曲,
水煎服。
功用:燥濕散滿,消食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宿食不消,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
腐吞酸。若大便秘結,可再加大黃、芒硝。
(4)柴平湯(《景嶽全書》) 即本方合小柴胡湯,水煎
服。
功用:和解少陽,祛濕和胃。
主治:濕瘧(瘧疾夾有濕邪的病證)。症見一身盡痛,
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等。
(5)不換金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即本方加
藿香、半夏,等分為末,每次服三錢(6一9克),用生薑三
片,大棗二枚同煎,去滓,食前稍熱服。
功用:行氣化濕,和胃止嘔。
主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 (感受四時不正之氣。),腰背
拘急,咳嗽痰涎,霍亂吐瀉等證。
按:平陳湯原書名為“二陳平胃散”。
2.保和丸(朱丹溪) 飲食輕傷。
《丹溪心法》
【歌訣】
保和神曲與山楂 苓夏陳翹菔子加
曲糊為丸麥湯下 亦可方中用麥芽
大安丸內加白術 消中兼補效堪誇
【組成】 山楂六兩(180克) 神曲二兩(60克) 半夏
茯苓各三兩(各90克) 陳皮 連翹炒 萊菔子各一兩(各30克)
【用法】上7味研成細末,用神曲煮糊和丸如梧桐子
大,每次服七八十丸(6-9克),用炒麥芽煎湯送下。也可將
麥芽一兩(30克) 研末,和在丸藥內。或作湯劑,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一切食積。症見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惡
食嘔吐,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脈滑等。
【分析】食積內停之脘痞腹脹,惡食噯腐,舌苔厚膩,
脈滑為本方主證。若舌苔黃,為食積化熱,是本方兼證。嘔
吐吞酸,大便泄瀉為本方次要症狀。故方中重用山楂,以消
一切飲食積滯,尤善消肉食油膩之積,為君藥。神曲消食健
脾,善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長於消穀面之積而下氣,共
為臣藥。君臣相配,可消一切飲食積滯。因食阻氣機,胃失
和降,故用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又食積易於生
濕化熱,用茯苓滲濕健脾,和中止瀉,連翹清熱而散結,共
為佐藥,用麥芽煎湯送服,則又增強健脾消食之功。
按:本方為治療食積的通用方。此病證多因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所致。由於本方藥力較緩,故適用於食積輕證。
【附方】大安九(《丹溪心法》)即本方加白術二兩
(60克)。用法如保和丸。
功用:消食健脾。
主治:飲食不消,氣虛邪微,以及小兒食積兼脾虛者
按:大安丸較保積丸多白術一味,消中兼補,即消食中
兼有健脾之功,適用於食積兼有脾虛者,對於小兒食積用之
尤宜。而保和丸但消不補,宜於食積內停,正氣未傷者。
3.健脾丸 補脾消食。
《醫才集解》
【歌訣】
健脾參術與陳皮 枳實山楂麥蘖①隨
曲糊作丸米飲②下 消補兼行胃弱宜
枳術丸亦消兼補 荷葉燒飯上升奇
【詞解】①麥蘖:蘖(niè),音聶。樹木砍去後又長出來的新芽。麥蘖,即麥芽。
②米飲:即米湯
【組成】 人參 土炒白術 陳皮 炒麥芽各二兩(各60克)
山楂一兩半(45克) 炒枳實三兩(90克)
【用法】上6味共研細末,用神曲煮糊做成丸藥,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錢(9克)
用米湯或溫開水送下。
【功用】健脾消食。
【主治】脾胃虛弱,飲食內停。症見食少難消,脘腹痞悶,體倦少氣。
【分析】脾胃虛弱,飲食內停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用人參益氣健脾,以補脾虛;
用麥芽消食積,健脾開胃,共為君藥。以白術助人參益氣健脾;
山楂、神曲助麥芽消食化滯以消食積,共為臣藥。又佐以陳皮理氣健脾
和胃;枳實行氣導滯,消積除痞。諸藥相合,共成消補兼施之劑,
使脾健食消。因本方君藥有人參,故又叫“人參健脾丸”。
【附方】枳術丸(《脾胃論》)引張潔古方)枳實一兩
(30克) 白術二兩(60克) 二藥同研為極細末,用荷葉裹包陳
米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五十丸(6~9克),白開水送
下。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虛氣滯,飲食停聚。症見胸脘痞滿,不思飲
食。
按:本方亦為消補之劑,乃補重於消,寓消於補之中。
用荷葉燒飯為丸,是取其養脾胃而升發清氣,助白術健脾益
胃,增強消化功能。荷葉與枳實相配,一升清,一降濁,清
升濁降,使脾健積消。
4.參苓白術散 補脾。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參苓白術扁豆陳 山藥甘蓮砂薰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棗湯調服益脾神
【組成】人參 茯苓 白術 陳皮 山藥 炙甘草各二
斤(各1000克) 白扁豆一斤半(750克) 蓮子肉 砂仁 薏苡仁
桔梗各一斤(各500克)
【用法】上11味藥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6克),用大
棗煎湯送下。本方做成丸藥(水丸)即“參苓白術丸”,每
次服6一9克,每日2次,用棗湯或溫開水送下。或作湯劑水
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兼補肺。
【主治】脾胃虛弱夾濕。症見飲食減少,四肢乏力,便
溏,或瀉,或吐,形體消瘦,胸脘悶脹,舌苔白膩,脈細緩
或虛緩等。
【分析】脾胃虛弱為本方主證,夾濕為本方兼證。故方
中用人參大補元氣,益氣健脾為君藥。白術、茯苓、山藥助
君健脾益氣,且白術可燥濕,茯苓滲濕,使濕有去路,共為
臣藥。蓮子肉、白扁豆補脾止瀉;薏苡仁滲濕健脾止瀉;砂
仁、陳皮醒脾和胃,行氣化滯,且補氣而不壅;桔梗為手太
陰肺經引經藥,配入本方可宣肺利氣,以通調水道祛濕,又
載藥上行,達于上焦以益肺氣,所以方歌說“桔梗上浮兼保
肺”。用大棗煎湯送服,也是因它有補養脾氣的功能,均為
方中佐藥。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
按:本方在(方劑學)中歸屬補益劑,為補氣的代表方
劑。其組成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山藥、扁豆、蓮子肉、
薏苡仁、砂仁、陳皮、桔梗而成。方中無一消導藥,而重在
益氣健脾,是以補為消,脾胃一強,飲食自然正常。由於本
方兼有滲濕止瀉及補肺之效,故適用於脾胃氣虛挾濕之證,
亦可用治兼有肺氣虛,短氣咳嗽者,為“培土生金”法中常
用方劑。
5.枳實消痞①丸 (李東垣) 補脾消痞①。
《蘭室秘藏》
【歌訣】
枳實消痞①四君②全 麥芽夏曲朴姜連
蒸餅糊丸消積滿 清熱破結補虛痊③
【詞解】①痞:痞(pǐ),音匹。是胸腹間氣機阻塞不
舒的一種自覺症狀。本方所消之痞,乃是心下痞滿(即胃脘
部堵悶不舒)。
②四君:即指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
草)。
③痊:痊(quán),音全。即痊癒。
【組成】枳實 黃連各五錢(各15克) 半夏曲 人參各三
錢(各9克) 白術 茯苓 炙甘草 麥芽各二錢(各6克) 幹薑
一錢(3克) 厚朴四錢(12克)
【用法】上10味共研細末,用湯浸蒸餅成糊與藥末和
勻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藥,每次服五、七十丸(6一9克),溫
開水送下,日二次。亦可做湯劑,水煎服。
【功用】消痞除滿,健脾和胃。
【主治】脾虛氣滯,寒熱互結。症見心下痞滿,不欲飲
食,倦怠乏力,或胸腹痞脹,食少不化,大便不調等。
【分析】中脘氣滯痞滿為本方主證。常因脾胃虛弱,升
降失司,無形之寒熱中阻,則氣壅濕聚,痰食交阻而成。故
方中以枳實行氣消痞為君。厚樸行氣燥濕除滿為臣。君臣相
配,加釋消痞除滿之效。黃連清熱燥濕而除痞;半夏曲溫胃
化痰,散結和胃;幹姜溫中祛寒;三藥相合,辛開苦降,調
其寒熱,助枳、樸行氣消痞。麥芽消食去滯;人參、白術、
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加強脾胃消化
吸收功能,共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兼有調和諸藥之用。
制丸用蒸餅,乃因其是用面發酵後製成的,能養脾胃,助消
化。諸藥相合,有消積除滿,清熱破結,補虛的功效。
按:本方所治之痞滿,乃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於
寒,實多虛少之證。故方中枳實、厚樸用量獨重,意在行氣
消痞。且黃連用量大於幹薑。臨證可依據虛實寒熱程度不
同,酌情調整用量。
因方中枳實、厚樸用量大,氣滯是主證,故有的(方劑
學)將本方歸入理氣劑,是有一定道理的。
6.鱉甲飲子(嚴用和) 瘧母①。
《重訂嚴氏濟生方》
【歌訣】
鱉甲飲子治瘧母① 甘草芪術芍芎偶
草果檳榔厚朴增 烏梅薑棗同煎服
【詞解】①瘧母:瘧疾久久不愈,致氣血虧損,瘀血
結於脅下,出現結塊(多見於左脅下),名為瘧母。類似久
瘧後脾臟腫大的病證。
【組成】醋炙鱉甲 土炒白術 川芎 酒炒白芍 檳榔
煨草果 厚樸 陳皮 甘草各一錢(各3克) 炙黃芪一錢半(5克)
生薑三片 大棗一枚 烏梅少許。
【用法】水煎服。
【功用】軟堅散結,行氣活血,祛濕消癥。
【主治】瘧母。症見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結塊,脅腹脹
痛。以及癓積結於脅下,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飲食減少,
疲乏無力等。
【分析】瘧母為本方的主證。由於本證因瘧邪久留不
去,正氣日衰,氣血運行不暢,寒熱痰濕與氣血搏結,聚而
成形,留於脅下所致。故氣血虧損,正氣不足為本方兼證。
方中以鱉甲為君,鹹寒入肝,軟堅散結消癥,又滋陰補虛清
熱。用川芎行氣活血;檳榔行氣攻積;草果燥濕散寒,除痰
截瘧;陳皮、厚樸燥濕除滿,下氣消痰,共為臣藥。黃芪、
白術、甘草益氣健脾,使氣旺以促血行;白芍益陰養血柔
肝;加薑、棗調補脾胃,以助生化之源,少許烏梅,與芍
藥、甘草相配,可酸甘化陰,又能引藥入肝,以除瘀結,共
為佐藥。諸藥相配,使氣暢血行,濕去痰消,攻邪而不傷
正,扶正以助除瘧母。
7.葛花解酲①湯(李東垣) 酒積
《蘭室秘藏》
【歌訣】
葛花解酲香砂仁 二苓參術蔻青陳
神曲幹姜兼澤瀉 溫中利濕酒傷珍
【詞解】①酲:酲(chéng),音程,即喝醉了神志不
清。解酲,能解除酒醉。
【組成】葛花 砂仁 白豆蔻仁各五錢(各15克) 木香
白茯苓 豬苓 人參 陳皮各一錢五分(各5克) 青皮三錢(9克)
白術 神曲 幹薑 澤瀉各二錢(各6克)
【用法】上13味共研極細末和勻,每次用白開水調服
三錢(9克)。
【功用】分消酒濕,溫中健脾。
【主治】飲酒過度,濕傷脾胃。症見眩暈嘔吐,胸膈痞
悶,飲食減少,身體疲倦,小便不利,或泄瀉。
【分析】飲酒過度,酒濕停積為本方主證。脾胃虛寒為
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甘平無毒能解酒的葛花為君藥,使燥
熱從肌表而出。用神曲解酒消食;砂仁、白蔻仁行氣醒脾和
中、開胃消食;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濕,使濕熱從小便
去,共為臣藥。君臣相配,使酒濕從內外分消。又佐以陳
皮、木香、青皮理氣化滯;幹姜溫中;人參益氣健脾;白術
健脾燥濕。
按:本方善治脾胃虛寒,中陽不振,飲酒過度之證。故
方歌說:溫中利濕酒傷珍″。若濕熱盛而見面赤煩熱,口渴
飲冷等證,又當減去辛燥之品,改用清熱祛濕之品。
八、理氣之劑
理氣之劑,即能調理氣機,治療各種氣病的方劑。
氣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行全身,溫養內外,以維
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若因情志失常,或寒溫不適,或飲
食失調,或勞役過度等因素,均可使氣機升降失常,而產生
各種氣病。概括歸納常見的有氣虛、氣滯、氣逆、氣陷、氣
閉等證。其治療分別運用補氣、行氣、降氣、升陷、開閉等
方法治之。氣虛證的治法與方劑,已見於補益劑中,理氣之
劑多以理氣藥為主組成,治療氣滯、氣逆等證。因此,理氣
劑主要分行氣和降氣兩大類。
1.補中益氣湯(李東垣) 補氣升陽。
《脾胃論》
【歌訣】
補中益氣芪術陳 升柴參草當歸身
虛勞內傷①功獨擅 亦治陽虛外感因
木香蒼術易歸術 調中益氣暢脾神
【詞解】①內傷: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欲為內傷。
【組成】黃芪(病甚,勞倦熱甚者一錢(15~20克) 炙甘草各
五分(5克) 人參 白術各三分(9克) 橘皮 升麻 柴胡各二分
或三分(6克) 當歸身二分(9克)
【用法】上8味藥切碎,水煎一次,去渣,空腹稍熱
服。亦可照本方做成蜜丸或水丸,即“補中益氣丸”,每次
服6一9克,每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1)脾胃氣虛。症見飲食減少,體倦肢軟,
少氣懶言,面色光白,大便稀溏,脈大而虛軟。
(2)氣虛發熱。症見身熱,自汗,渴喜溫飲,氣短乏
力,舌淡,脈虛大無力等。尚可見頭痛惡寒,動即氣喘。
(3)氣虛下陷。症見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便血
崩漏等。
【分析】脾胃氣虛,氣虛發熱及氣虛下陷均為本方的主
證。頭痛惡寒,氣喘為本方次要症狀。故方中用黃芪補中益
氣,升陽固表止汗為君藥。人參、白術益氣健脾,助君藥補
脾益肺固表,共為臣藥。當歸身補血:陳皮理氣健脾,且使
補氣不壅,共為佐藥。使以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清陽;炙
甘草益氣調藥。諸藥合用,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諸證自
除。
按:本方在(方劑學)中歸屬於補益劑。為補氣的代表
方劑,治療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中氣虛弱而致發熱,食少
便溏,四肢乏力,少氣懶言,口渴多汗及脫肛、子宮脫垂、
胃下垂等證均有較好的療效。如果是陽氣虛弱的人感受了外
邪,可以在本方中加入適當的解表藥,乃有益氣解表之功。
方歌中言:“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即是此
意。
本方為李東垣“甘溫除熱”之方,此熱就是氣虛發熱,
時發時止,通過甘溫益氣可解除。
【附方】調中益氣湯(《脾胃論》)即本方去白術、當
歸身,加木香6克.蒼術9克,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調中祛濕。
主治:牌胃不調,胸滿短氣,飲食減少,四肢倦怠,口
不知味,以及食後嘔吐等症。
按:本方加木香可升可降,善行脾胃氣滯,兼能健脾消
食;蒼術燥濕健脾,故更適於脾胃氣虛,濕阻中焦、氣機阻
滯者。
2.烏藥順氣湯(嚴用和) 中氣①。
《濟生方》
【歌訣】
烏藥順氣芎芷薑 橘紅枳桔及麻黃
僵蠶炙草薑煎服 中氣厥逆②此方詳③
【詞解】①中氣:中(zhòng),音眾,作中傷解。中
氣,此指因怒動肝氣,氣逆上行所致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牙關緊急,身體四肢逆冷等症。
②厥逆:即四肢逆冷。
③詳:即周密完備。
【組成】烏藥 橘紅各二錢(各6克) 麻黃去根節 川芎
白芷 炒枳殼 桔梗各一錢(各4克) 炮薑 僵蠶 炙甘草各
五分(各2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用】順氣、祛風、化痰。
【主治】中氣證。症見突然昏厥,不知人事,牙關緊
急,四肢逆冷,脈沉伏等。或中風而見遍身頑麻,骨節疼
痛,步履艱難,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者。
【分析】中氣證(大怒引動肝氣上逆))為本方的主證。
中風有痰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烏藥通調氣逆,為君藥。
陳皮、枳殼助君藥理氣,以調順逆氣;麻黃、桔梗宣通肺
氣,與枳殼相配,升降並用,調暢氣機,共為臣藥。白芷散
風;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氣逆會生痰,故用僵蠶祛風
化痰散結;炮姜溫經通陽;生薑大棗和營衛,共為佐
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相配,共奏順氣祛風化痰之
功。
按:嚴用和所著《濟生方)》中未見此方。而《和劑局
方)》有載,各藥用量有不同。
3.越鞠①丸(朱丹溪) ) 六鬱②。
《丹溪心法》
【歌訣】
越鞠丸治六般鬱 氣血痰火濕食因
芎蒼香附兼梔曲 氣暢郁舒痛悶伸
又六郁湯蒼芎附 甘苓橘半梔砂仁
【詞解】①越鞠:鞠(jǖ),音居,同“鬱”。越鞠,即
發越鬱結之氣。
②六鬱:指氣郁、血郁、火郁、濕郁、痰郁、食鬱。
【組成】川芎 蒼術 香附 梔子 神曲各等分
【用法】上5味藥共研細末,用水做成丸藥如綠豆大,
每次服三錢(6一9克),溫開水送下。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
情增減藥量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
【主治】六鬱證。症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
酸,噁心嘔吐,飲食不消等。
【分析】氣郁為本方主證。血郁、火郁、濕郁、痰鬱、
食郁均為本方兼證。故方中以香附行氣開鬱,以治氣鬱,為
君藥。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即助香附行氣解鬱,又
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鬱,為臣藥。蒼術燥濕健脾,以治濕
鬱;梔子清熱瀉火,以治火鬱: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鬱。
共為佐藥。痰郁多由氣鬱而濕聚痰生,亦與氣、火、濕、食
諸郁有關,諸藥合用,氣機流暢,五郁得解,痰鬱自除。
按:本方為治鬱證之大法。臨證應用時,可根據六鬱的
偏重靈活加減。如氣鬱甚的,可再加木香、檳榔。食鬱甚的
可再加山楂、麥芽、砂仁。血郁甚的再加桃仁紅花。痰鬱
甚的可加南星、半夏、瓜萎。火鬱甚的可再加青黛、黃芩。
濕鬱甚的可再加茯苓。若兼有寒者,也可加幹薑、吳茱萸祛
寒。
【附方】 六郁湯(《醫學正傳》卷二引丹溪方) 川芎
醋炒香附 赤茯苓 橘紅 制半夏 山梔各—錢(各 3克)蒼
術 砂仁 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諸藥切細,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祛濕化痰。
主治:與越鞠丸相同。
4.蘇子降氣湯 降氣行痰。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蘇子降氣橘半歸 前胡桂朴草薑依
下虛上盛①痰嗽喘 亦有加參貴合機②
【詞解】①下虛上盛:又稱下虛上實。下虛,是指腎
陽虛乏;上盛,是指痰涎上壅於肺。
②合機:即符合病機
【組成】紫蘇子 制半夏各二兩半(各9克) 川當歸 橘
紅各一兩半(各6克) 前胡 厚樸各一兩(各6克) 肉桂一兩半
(3克) 炙甘草二兩(6克)
【用法】上8味藥共研成細末,每次用二、三錢(6~
9克), 加生薑三片同煎溫服。照本方製成的水丸,即“蘇子
降氣丸”,每次服3一9克,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症見痰涎壅盛,喘咳短氣,胸膈滿
悶,或腰疼腳軟,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
等。
【分析】上實(痰涎壅肺,肺氣上逆)為本方主證。下
虛(腎陽虛乏)為本方兼證。故方中蘇子降氣平喘,祛痰止
咳為君藥。半夏降逆化痰;厚朴、橘紅、前胡皆可下氣消
痰,降逆除滿,4藥合用,助蘇子降氣祛痰平喘,以治上
實,共為臣藥。肉桂溫腎壯陽,納氣平喘;當歸養血補肝,
同肉桂以溫補下虛,《本草經》又謂當歸“主咳逆上氣”;加
生薑可散寒祛痰止咳,共為佐藥。甘草和中調藥為使。諸藥
相配,上下兼顧而以治上為主,使氣降痰消,喘咳自平。陽
氣太虛者,可加入人參以大補元氣,但量宜小。
5.四七湯 (陳言) 開鬱化痰。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歌訣】
四七①湯理七情氣② 半夏厚朴茯苓蘇
姜棗煎之舒鬱結 痰涎嘔痛盡能紓③
又有局方各四七 參桂夏草妙更殊
【詞解】①四七;方由四味藥組成,用以治療七情病,
所以叫四七湯。
②七情氣:即由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影響而致的氣鬱。
③紓:紓(shǖ),音書,即緩和,解除。
【組成】制半夏五錢(15克) 姜制厚朴三錢(9克) 茯苓四
錢(12克) 紫蘇葉二錢(6克)
【用法】4藥切碎,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降逆化痰。
【主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症見咽中如有物阻,咯
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攻沖作痛。
【分析】氣郁為本方的主證。痰涎結聚為兼證。或咳或
嘔或喘均為次要症狀。故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結開鬱,
且又可和胃止嘔,厚樸下氣除滿,兩藥共為君藥。茯苓健脾
滲濕,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濕,為臣藥。蘇葉質輕
辛溫,芳香疏散,可寬中散邪解鬱,與君藥相配,則升降並
用,有利於氣機條暢,更增強寬胸暢中,行氣解鬱之功。加
生薑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嘔,辛散化痰結。大棗可助茯苓健
脾,且又可養血柔肝,皆為佐藥之用。
【附方】局方四七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
肉桂 炙甘草各一兩(30克) 制半夏五兩(150克)
用法:共研粗末,每次服三錢(9克),加生薑三片同煎溫
服。
功用:溫中解鬱,散結化痰。
主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虛冷上氣。症見心腹絞
痛,不思飲食,膨脹喘急等。
按:本方原名“七氣湯”,以治七情氣鬱證,故名之。
因氣郁日久,正氣不足,故用人參、補氣健脾;肉桂辛熱,
散寒疏氣止痛;郁久生痰,半夏、生薑辛散化痰;炙甘草調
和諸藥,又助人參補氣健脾,所以本方更適合鬱結偏寒兼有
氣虛的證候。若絞痛過甚的,可加延胡索同煎,療效更好。
6.四磨①湯(嚴用和) 七情氣逆。
《濟生才》
【歌訣】
四磨亦治七情侵 人參烏藥及檳沉
濃磨煎服調逆氣 實者②枳殼易人參
去參加入木香枳 五磨飲子白酒斟
【詞解】①四磨:方中四味藥非久煎不能出性。但煎
煮過久,又會使芳香的氣味散失而療效減弱,因此採取四味
藥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沸的方法,故名四磨湯。
②實者:指身體壯實人。
【組成】人參 烏藥 檳榔 沉香各等分。(各3克)
【用法】四藥磨濃汁後和水煎三四沸,溫服。
【功用】行氣疏肝,降逆寬胸,兼益氣。
【主治】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氣逆不降。症見胸膈煩
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等。
【分析】肝氣鬱結,氣逆不降為本方的主證。病人體弱
氣虛為本方兼證。故方中烏藥行氣疏肝解鬱,為君藥。沉香
順氣降逆以平喘;檳榔行氣化滯以除滿。沉香、檳榔都能降
氣,配合君藥調逆氣,共為臣藥。又恐三藥耗損正氣,又佐
以人參益氣扶正,使鬱結散而正氣不傷。
按:本方是以行氣降逆為主,兼以益氣扶正,是邪正兼
顧,治療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橫犯上逆諸證。若為體實氣
足的人,可不用人參而用枳殼,以加強行氣降逆之功。此即
方歌所言“實者枳殼易人參”。
【附方】五磨飲子(《醫便》) 即本方去人參,加木香、
枳實各等分(3克), 用白酒磨汁服。
功用:行氣降逆。
主治:大怒暴厥(即因大怒而致氣閉假死的“氣厥
證” ),或七情鬱結等。症見心腹脹痛,或走注攻痛。
按:本方與四磨湯均能行氣降逆,主治氣滯氣逆證。但
四磨湯有人參益氣扶正,兼顧其虛。本方全用行氣破結之
品,力猛勢峻,故僅適於體壯氣實而氣結較甚之證。
7.旋覆代赭湯(張仲景) 痞硬①噫氣②。
《傷寒論》
【歌訣】
代赭旋覆用人參 半夏甘薑大棗臨
重以鎮逆鹹軟痞 痞硬噫氣力能禁
【詞解】①痞硬:此指胃脘部脹悶難受,如有物堵住。
②噫氣:噫(yī),音衣。噫氣,又稱“噯氣”。即飽
食之息,其症狀為胃中似有氣上冒,微有聲響。
【組成】旋覆花三兩(9克) 代赭石一兩(6克) 人參二兩
(6克) 半夏半升(9克) 炙甘草三兩(6克) 生薑五兩(12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代赭石打碎先煎(20分鐘),再放入餘6味
藥,旋覆花布包煎,用水煎服,分3次溫服。
【功用】降氣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症見心下痞硬,噫氣不
除,舌苔白滑,脈弦而虛等。
【分析】痰濁內阻,胃氣上逆為本方的主證,胃氣虛弱
為兼證。故方中旋覆花性味咸溫能下氣消痰涎,降逆以除
噫,軟痞硬為君藥。代赭石苦寒,體重而沉降,善鎮逆氣上
沖,助君降逆面止嘔噫;生薑、半夏溫胃化痰消痞,和胃降
逆止嘔,共為臣藥。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而補虛,共
為佐藥。炙甘草又調和諸藥,兼有使藥之用。諸藥合用,使
痰濁得消,胃虛得補,氣逆得降,則心下痞硬得除,噫氣自
止。
按:本方又名“旋覆代赭湯”
8.正氣天香散(羅知悌)順氣聲經。
《紺珠經》
【歌訣】
紺珠①正氣天香②散 香附幹姜蘇葉陳
烏藥舒鬱兼除痛 氣行血活經自勻
【詞解】①紺珠:紺(gàn),音幹。紺珠,即羅知悌
所著(紺珠經)的簡稱。
②天香:天,指天臺烏藥(天臺為產地,天臺產者為
佳)。香,即香附。因本方的君藥為烏藥與香附,故方名
“正氣天香散”。
【組成】香附八兩(240克)烏藥二兩(60克) 紫蘇葉 幹
薑 陳皮各一兩(各30克)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五、六錢(15一l8克),
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主治】女子肝鬱氣滯,鬱氣上沖心胸之間。症見脅肋
刺痛,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
【分析】肝鬱氣滯,鬱氣上沖為本方主證。血行不暢,
月經不調為兼證。方中重用香附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烏藥
行氣散鬱止痛,為君藥。陳皮助君藥理氣解鬱,為臣藥。紫
蘇助香附理血分之氣;幹姜溫中散寒,通經活血止痛,共為
佐藥。諸藥相配,使氣行郁解,氣行則血行,月經也就恢復
正常。
按:本方以行氣為主,兼有溫胃散寒之效,故適用於氣
滯寒凝諸痛。
9.根皮竹茹湯 (嚴用和) 胃虛呃逆①。
《濟生方》
【歌訣】
橘皮竹茹治嘔呃 參甘半夏枇杷麥
赤茯再加薑棗煎 方由金匱此加辟
【詞解】①呃逆:因胃氣上逆而發出的呃聲。是氣逆上沖,
喉間呃呃作聲,連續不斷的症狀。
【組成】橘皮 竹茹 半夏 枇杷葉 麥冬 赤茯苓 各
一兩(各30克) 人參 甘草各半兩(各15克)
【用法】上8味藥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錢(12克),加生
薑5片,大棗3枚同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降逆止呃,清熱和胃。
【主治】胃虛有熱。症見口渴,幹嘔呃逆等。
【分析】胃熱呃逆為本方主證。胃虛為本方兼證。方中
用橘皮理氣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熱安胃,降逆止嘔,共
為君藥。枇杷葉助竹茹清降胃熱,降逆止嘔呃;半夏、生薑
和胃降逆止呃(生薑為嘔家聖藥),共為臣藥。麥冬養胃陰,
清虛熱;人參、大棗、甘草益氣補虛和胃;赤茯苓降心火而
清虛熱,共為佐藥。甘草兼調和諸藥為使藥之用。
按:本方是嚴用和在《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橘
皮、竹茹、生薑、大棗、人參、甘草)的基礎上加枇杷葉、
麥冬、赤茯苓、半夏而成。二方均可治療胃虛有熱,胃氣上
逆之呃逆證。但《濟生》橘皮竹茹湯更適用于胃中氣陰俱虛
之胃熱嘔呃證,臨床多治久病虛X贏,虛火上逆之嘔逆。若是
虛寒性和實熱性幹嘔呃逆,均不宜使用。